現代人對於腸道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加,從益生菌(Probiotic)到益菌生(Prebiotic),再到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後生元(Postbiotic),已成為保健市場的熱門關鍵詞。這些名詞有所關聯但也有著差異,卻不一定為大眾所熟知。
益菌生vs.後生元: 腸道健康的「好菌食物」

益生菌:好菌對抗壞菌,維持腸道平衡
腸道是人體內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包含上兆個細菌,其中好菌、壞菌及中性菌,這些細菌的平衡影響消化、免疫力,甚至心理健康。早在19世紀,俄國免疫學家梅契尼科夫(Ilya Mechnikov)就發現保加利亞的長壽居民與優酪乳攝取習慣有關,並從優酪乳中分離出「保加利亞乳桿菌」,奠定益生菌研究的基礎。
不過,並非所有含活菌的食品都能被稱為「益生菌」。據國際益生菌與益菌生科學協會(ISAPP)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真正的益生菌需符合四大條件,包含「安全無害」需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列為「一般公認安全」(GRAS)等級;「存活性」須為活菌,並能夠存活至腸道發揮作用、符合實驗數據的足夠有效數量一般介於 1,000萬至10億 CFU、「特定菌株」證實對人體有益處的菌株。
益菌生:益生菌的營養來源
後生元:益生菌的「代謝精華」
益菌生是指益生菌的「食物」,主要是人體無法消化的膳食纖維與寡糖類。這些物質通過腸道後,能夠促進好菌生長,增強腸道環境。常見的益菌生來源,如「菊苣纖維」存在於菊苣、洋蔥、大蒜等蔬菜中、果寡糖(FOS)與半乳寡糖(GOS)則廣泛存在於水果與豆類中。
後生元是指益生菌在發酵或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益物質或是經過熱去活的益生菌,後生元本身不是活菌,而是益生菌發酵後的產物,如短鏈脂肪酸(SCFA)、乳酸、多醣、酵素、蛋白質等。這些物質不僅能幫助維持腸道屏障功能,還可能具有抗發炎、調節免疫的效果。因後生元不具活性,因此穩定性較高,不需擔心運輸或儲存過程中的菌種存活問題,也適合對活菌敏感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