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隱形危機:肌力流失如何削弱行動力?

2016年起,肌少症在台灣已正式當作疾病治療。萬芳醫院院長、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說,肌少症非常容易被人們忽略,肌少症如同骨質疏鬆症,如果沒有特別注意或檢測,會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奪走肌力。有些患者到門診時,主訴「腰痠背痛」,很多時候不是久坐或姿勢不良所致,而是肌力不足引起。

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曾發表一份研究,人從40歲後的每10年,肌肉量會下降8%,70歲以後的每10年,下降速度更達15%。而肌力越不足者,遇到任一意外事故或疾病,死亡率都比保有肌力者來得高。肌少症也與跌倒、骨折、住院時間延長及失能風險有高度關聯,是影響長者生活品質與獨立自主能力的重要因素。

檢視肌少症3大指標

劉燦宏說,肌少症並非「完全無症狀」,只是常被忽視,肌少症有「肌力不足、肌肉減少、功能受限」3大特徵;其中「肌力不足」會最早表現,當瓶蓋打不開、爬樓梯出現困難、重物難如以往能順利提起時,就要開始訓練,透過增肌來逆轉。

據過往研究顯示,肌少症3大特徵中,最難逆轉的是「肌力不足」,如果肌力不足一旦開始發生,沒有立刻察覺並嘗試透過運動止損,肌力不足將持續惡化,最終嚴重影響行動力、影響生活。

除了透過「察覺」自身的力量是否有所改變外,還可以透過兩種方式作為自我檢測。使用手握力器男性不得低於26公斤,女性不得低於18公斤,一旦低於該數值,就屬於「肌力不足」;第二種方法為小腿圍量測,男性小腿圍不可小於34公分,女性33公分。

散步、走路非增肌運動

台灣從多年前開始宣導「肌少症」後,不少長者退休後多會積極運動,而長者運動佔比也逐年增高,但多數執行的運動都是「走路」。劉燦宏說,要避免肌少症,走路絕對不是「對」的運動,重訓才是能改善肌力的最佳運動方式。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重訓,建議選擇運動最高指導原則為找「喜歡的運動」,但避免只做有氧運動、不做增肌訓練。

增肌需要高蛋白 飲食攝取不可忽略

改善肌少症除了增加重訓,也需要搭配高蛋白飲食。劉燦宏指出,人體的肌力會隨著年紀而流失,有些民眾到了中年以後,平時只有在做「有氧運動」,並沒有做任何「負重運動」,體重或許與年輕時差不多,但是身體的組成已經改變了。人隨著年齡增長,其實是不斷在變胖,體內的脂肪增加會填補骨質與肌肉的減少,當人體的體脂肪超過35%以後,脂肪就變得很難消除。

劉燦宏也強調,越年長者越應該注意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取,但現實中許多長輩仍維持「粗茶淡飯」的習慣,主食是稀飯、不吃肉只吃菜,最多配個肉鬆,缺乏足夠的蛋白質,其餘則是重口味的醃菜,一天攝取的熱量甚至不到1,000卡。當吃不進足夠的營養,即使平時有在做負重運動,也難以轉化為「肌肉量」。

長者長肌肉需要蛋白質、維生素D加強

國健署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無論有無運動習慣,每天攝取的蛋白質量應為每公斤體重1.2克。如果以一位60公斤的長者為例,一天至少要吃72克的蛋白質。而有腎臟病者則需依醫師建議攝取蛋白質。

年紀愈長,牙口也越容易不好,加上很多長者飲食習慣是「吃素」,如果咀嚼能力不佳,可以透過喝高蛋白飲品作為替代,並適度補充或多曬太陽幫助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維生素D能幫助促進蛋白質合成,進而支持肌肉增長。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才能有效預防或延緩肌少症,維持身體的穩定與活動能力。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