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破壞腸道菌恐增ADHD 健康菌相能助情緒穩定?

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腸道菌相的平衡與多樣性,對於神經發展、情緒調節乃至行為穩定,都具有深遠影響。特別是在兒童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ADHD)的研究中,腸道菌相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顯著。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張璽帶領團隊,分析200萬筆健保資料發現,2歲前使用抗生素的幼兒,日後被診斷為ADHD的機率超過10%,即使服用時間不長,風險依然偏高。

推測可能與腸道菌群尚未穩定建立有關,過早使用抗生素可能影響菌相發展,進而影響腦部的神經調控與行為表現。

研究同時指出,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如果適當補充益生菌有助於降低腸道菌相遭破壞的風險,並有可能成為穩定神經系統的輔助工具。

ADHD與腸道菌關聯性高 益生菌具輔助潛力

張璽表示,目前較有研究支持、能改善ADHD症狀的菌種,包括比菲德氏菌、鼠李糖乳桿菌、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這些研究主要針對已確診的ADHD患者進行益生菌介入,大多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使用,結果發現即使非單獨使用,這些益生菌能幫助有ADHD的孩子,有穩定情緒、提升注意力等正向效果。

不少家長對於使用抗生素又同時使用益生菌產生疑慮,憂心抗生素會殺死益生菌,當家長出現疑慮時,他會建議,若因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應依醫囑完成療程,並可同時補充具有抗生素耐受性的益生菌,以降低腸道菌相破壞與腹瀉風險。療程結束後,也能選擇含有多種有益菌種的益生菌產品,持續支持腸道菌群的重建與平衡。

補對益生菌 從腸道照顧孩子的神經發展

張璽說,母乳本身富含天然益生菌與益菌生物,對於嬰兒來說,是最自然且安全的腸道保護來源,應從小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寶寶逐漸長大後應著重健康飲食,若能適度補充益生菌,能有助於建立多元菌相。

目前對於預防性使用益生菌,以降低ADHD風險關聯的研究仍有限,但已有實證顯示,腸道菌確實在兒童神經與行為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