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技術主任蔡一賢表示,蛋白質的消化位置在胃部,由胃部的胃蛋白酶等協助分解蛋白質分子,接著由胰臟分泌至小腸中的胰蛋白酶與胰凝乳蛋白酶蛋白酶,進一步將其分解為胺基酸,最終被腸道吸收。
蛋白質的代謝物在腸道菌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飲食蛋白質消化的產物如胺基酸和胜肽,可以被腸道菌叢代謝成不同的微生物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多胺、硫酸氫等,代謝物可參與與宿主健康和疾病相關的多種生理功能,進一步可以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結構、組成和功能。
若長期攝取高蛋白質飲食,過多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進入到大腸,腸道細菌就會發酵產生「含氮殘留物」代謝物,而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會減少產生丙酸和丁酸的細菌,進而減少丙酸和丁酸的產生,這可能為病原菌創造有利的環境,而增加腸道發炎的機率,如腸漏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
過去科學界並沒有過多著墨這些代謝物,但隨著近年腸道被視為「第二大腦」,到底該吃哪一種蛋白質才不容易產生壞菌,才開始被討論。蔡一賢說,這項問題至今尚未有絕對的答案,因為人體的腸道菌叢受很多因素共同影響,除了要考量吃下肚的食物種類及其製成加工的方式以外,還得考量當事人的健康與壓力等狀態,不過最大的原則仍是「飲食均衡」,讓腸道菌叢可以多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