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密碼揭祕: 植物vs.動物,誰更有利健康?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技術主任蔡一賢表示,蛋白質的消化位置在胃部,由胃部的胃蛋白酶等協助分解蛋白質分子,接著由胰臟分泌至小腸中的胰蛋白酶與胰凝乳蛋白酶蛋白酶,進一步將其分解為胺基酸,最終被腸道吸收。

蛋白質的代謝物在腸道菌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飲食蛋白質消化的產物如胺基酸和胜肽,可以被腸道菌叢代謝成不同的微生物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多胺、硫酸氫等,代謝物可參與與宿主健康和疾病相關的多種生理功能,進一步可以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結構、組成和功能。

若長期攝取高蛋白質飲食,過多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進入到大腸,腸道細菌就會發酵產生「含氮殘留物」代謝物,而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會減少產生丙酸和丁酸的細菌,進而減少丙酸和丁酸的產生,這可能為病原菌創造有利的環境,而增加腸道發炎的機率,如腸漏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

過去科學界並沒有過多著墨這些代謝物,但隨著近年腸道被視為「第二大腦」,到底該吃哪一種蛋白質才不容易產生壞菌,才開始被討論。蔡一賢說,這項問題至今尚未有絕對的答案,因為人體的腸道菌叢受很多因素共同影響,除了要考量吃下肚的食物種類及其製成加工的方式以外,還得考量當事人的健康與壓力等狀態,不過最大的原則仍是「飲食均衡」,讓腸道菌叢可以多元平衡。

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 各有優劣

隨著人們對於健康飲食的關注,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間的比較,也成為熱議的話題。蔡一賢說,現代人大多外食,較容易吃到過多動物性蛋白質,站在營養價值的立場上,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並沒有哪一個比較好,兩者各自有優缺點,不過在被腸道消化的效率與生物利用率上,兩者確實是存在著差異的。

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蛋、乳製品,通常具有較高的生物價值(BV)與消化效率,因為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更接近人體需求,因此又被稱為「完整的蛋白質來源」,且動物性蛋白通常含有人體必要的胺基酸;相較之下,植物性蛋白質,如豆類、穀物、堅果缺乏某些必需胺基酸,但只要透過適當的搭配組合,像是搭配碳水化合物,如米飯、豆類等,也可以是一種完整的蛋白質來源。

蔡一賢表示,蛋白質富含「支鏈胺基酸」(BCAA),這類胺基酸對於肌肉合成極為重要,因此許多熱衷重訓、長肌肉的民眾,會大量攝取蛋白質補充劑,來達到「增肌」的效果。

多元選擇蛋白質 反而更能趨吉避凶

不過任何飲食都不建議偏激,高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可能會增加某些健康風險相關,像是,過度攝取紅肉或加工肉品,已有研究顯示會增加罹患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主要與紅肉或加工肉品中富含的飽和脂肪,以及食品添加物,如亞硝胺有關;也有研究顯示,單純僅有攝取過多或加工的動物性蛋白質,可能會破壞腸道菌叢的多樣性,反而會增加腸道的發炎反應。

如果完全不吃動物性蛋白質,完全都只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也可能因為植物性蛋白質對於人體而言,消化率略低,得使用較大量的植物性蛋白質,才能達到「增肌」族的期待。

蔡一賢表示,挑選適合自己的蛋白質仍以「均衡與適量」為最高指導原則,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最好都同時攝取,並且維持著「多樣化」的蛋白質來源,魚類、蛋類、豆類及肉類等原形食物相互搭配食用。

建議應該以6大類均衡食物為基礎,並足夠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並避免高鹽、高油的加工肉類,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叢的平衡,促進身體的健康並預防慢性疾病發生機率。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