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

衛生福利部建議國人每日纖維應攝取2535公克,孩童的建議量是年齡數字再加上5,如:10歲的建議量是15公克,但調查發現有9成以上國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平均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只有1520公克,還不到建議量的2/3。纖維的主要來源是來自全穀雜糧類,民國107年新版的飲食指南建議,每天都要吃到全穀雜糧類,如:糙米、薏仁、紅豆、綠豆、番薯、芋頭等,未加工的全穀雜糧類至少占1/3,再加上正常的蔬果攝取,成人每日最低標準為至少七份蔬果(4碟蔬菜+3份水果),但目前大多數國人飲食不均,常無法攝取到充足的纖維,須透過額外補充膳食纖維等營養食品,才能應付身體所需。

纖維的吸水功能可稀釋腸道中的有毒物質

纖維體積大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降低有毒物質與腸黏膜接觸的時間

作為益菌生的食物  提供「好菌」營養如果寡醣、菊糖,能幫助腸道「好菌」生長及繁衍,維護腸道健康。

缺乏纖維會造成免疫力下降

抑制壞菌,預防腫瘤形成  有些腸道菌種會分解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有助降低腸道pH值,讓腸道呈現偏酸性環境,幫助好菌生長,抑制壞菌,預防腫瘤形成,同時好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還可幫助維護腸黏膜細胞的健康,讓腸黏膜分泌足夠的黏液覆蓋在腸黏膜表面,發揮保護與潤滑效果,因此當纖維攝取不足時,會導致腸內細菌分解腸黏液,使腸黏液減少,讓腸道失去腸黏液的保護與潤滑,使壞菌有機可趁。

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使腹壓正常,預防便秘、痔瘡、憩室症、息肉等,也可預防靜脈曲張。

纖維可吸附飲食中的農藥、重金屬,使有害物質隨著纖維排出體外。

纖維可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縮短糞便及有毒物質在腸道停留的時間,也可間接減少粉刺面皰的形成。

纖維攝取不足時,容易受到腸道細菌作用而使有毒物質再度被釋放出來。

纖維可吸水膨脹,延長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時間,並賦予絕佳的飽足感,延後飢餓感,使食量減少,若欲減重,進餐前先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將有助食量控制。

纖維可吸附脂肪,減少飲食中的油脂被身體吸收,進而達到熱量控制的目的。

纖維可吸附膽酸,增加膽酸排泄,加速膽固醇代謝,有助降低血膽固醇,並可吸附鈉,減少高血壓,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纖維經腸道細菌發酵後會產生某些短鏈脂肪酸,能抑制醣質新生作用,因此可降低消化吸收的速率,避免人體進食後血糖快速上升,有助血糖穩定。

食物中的纖維可增加牙齒的咀嚼運動,刺激唾液分泌,減少污垢在牙縫中殘留,並稀釋會導致齲齒的有機酸作用,還可鍛鍊牙床,改善口腔功能,減少牙齒疾病的發生。

纖維依是否可溶於水中,可分為水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對人體健康扮演不同的角色功能。

可溶於水中的纖維。

有助腸道健康 作為益菌生的食物,幫助好菌生長及繁衍。

增加飽足感,延緩飢餓 可吸水膨脹,延長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

減少油脂吸收 可吸附油脂,減少飲食中的油脂被身體吸收。

降低膽固醇 可以吸附膽酸,降低血膽固醇。

有助穩定血糖、控制食慾 抑制醣質新生作用,減緩飲食中糖被吸收的速度與量。

無法溶於水中的纖維。

幫助排便 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蠕動,產生便意。

排毒 減少有害物質停留於腸道的時間。

有助腸道健康 預防便祕、痔瘡、憩室症、息肉。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