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叢多樣性 腸道微生物群如何改變、維持健康?

近年來,科學界對腸道菌叢(Gut Microbiome)興趣濃厚,特別是腸道與大腦之間的「腸腦軸線」研究,使我們對人體內部微生物的影響有了全新認識。人體約7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內,國內外研究顯示,腸道菌叢的多樣性越豐富,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越低,從減少肥胖機率到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已成為現代健康管理不可忽視的課題。

腸道菌不只主宰消化系統

南韓微生物科技公司 HEM Pharma 執行長池約瑟(Ji Yosep)博士指出,腸道菌叢不僅是消化系統的守護者,更在免疫調節、神經健康及全身性疾病的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每種疾病與腸道微生物的關聯不同,但研究發現,一些特定菌群能有效降低疾病風險,這些有益菌通常被稱為「益生菌」,而腸道菌代謝產生的活性物質則被稱為「後生元」(Postbiotc)。

腸道為何能影響健康?池約瑟以「腸腦軸線」為例,說明腸道與大腦之間的雙向溝通機制。這條軸線透過迷走神經傳遞訊息,當腸道菌叢失衡時,免疫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也會受影響,進而傳導至大腦,可能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

除了情緒與精神健康,腸道菌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影響也逐漸浮出檯面。池約瑟提到,國外研究團隊曾針對患有自閉症家族史的患者進行益生菌補充實驗,發現雙歧桿菌、乳酸菌等有助改善情緒壓力,顯示腸道菌與腦部健康的高度關聯。

研究顯示,益生菌的影響不僅限於神經系統,還能改善代謝疾病、免疫異常與消化道問題。醫學界更進一步探索「糞便移植」(FMT)作為臨床治療的一部分,尤其針對困難梭菌感染,已有顯著效果。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自2013年起,將健康人體的腸道菌視為實驗性藥物,並嘗試將其移植至感染患者體內。這種療法在臨床上展現 8595% 的成功率,未來更可能被應用於治療其他代謝或免疫相關疾病。

維持腸道健康6大策略

維持腸道菌叢健康並非難事,池約瑟提出6大策略,助打造理想的微生物環境,分別為,攝取高纖維食物、補充益生菌與發酵食品、增加益菌生攝取、規律運動、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與藥物。

池約瑟強調,飲食習慣對腸道菌叢的影響深遠。腸道菌能將膳食纖維轉化為短鏈脂肪酸,如乙酸、丙酸和丁酸,這些物質可強化腸道屏障、調節炎症,並提供腸道細胞能量。此外,腸道菌還能轉化植物化合物為更具生物活性的形式,例如從植物營養素而來的多酚類可轉化為抗氧化與抗炎代謝物、大豆異黃酮可轉化為雌馬酚(Equol),幫助荷爾蒙平衡與心血管健康。

腸道菌:人體的第二基因庫

池約瑟表示,疾病的發生受基因、環境與飲食等多種因素影響,相較於無法改變的遺傳基因,腸道菌叢可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調整,被視為人體的「第二基因庫」。雖然每個人的基因在出生時已固定,但腸道能隨後天環境而改變,進而影響免疫、代謝與罹病風險。研究顯示,即使是擁有相同基因的同卵雙胞胎,也可能因腸道菌相不同,而出現肥胖、過敏等疾病的差異。

隨著個人化益生菌技術的興起,未來將可根據個體腸道菌相,量身訂製專屬的健康策略。在科技尚未全面普及前,每個人都能從現在開始,透過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為自己的腸道菌叢打造最佳生存環境,邁向更健康的生活。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