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壽命延長,高齡不再罕見,但是否能健康老去,關鍵在於平日的保養與管理。養成良好習慣,如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有助預防或延緩慢性病發生。即使已有慢性病,透過穩定控制與正確照護,仍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走向健康長壽。健康,從來不是命運,而是可以選擇與實踐的生活方式。
慢性病是另一種健康的開始? 學習與病共存維持行動力

75歲以上有5種以上慢性病超過10%
據國健署「112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75歲以上有5種以上慢性病的比率佔13.3%,其中女性同時有5種以上慢病性的比率比男性高,女性為14.6%、男性為11.6%;而從58歲開始,至少有1種慢性病的佔比為最多,佔28.5%,隨年齡增長,超過1種以上的慢性病佔比逐步提升。
65歲以上,曾被醫師診斷的疾病罹病率中,高血壓為第一名,佔比為52.5%,其次依序為糖尿病佔25.8%、高血脂24.5%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宥達說,在現代,慢性病幾乎是所有長者的「標準配備」,但很多慢性病患常常會陷入「沒症狀就沒病」的誤區,忽視慢性病長期帶來的影響。
慢性病併發症發作1次 距離死神就越近
三高是台灣最常見的慢性疾病,許多人輕忽要妥適控制,認為即使中風,以台灣的醫療也能救得回來。據統計,腦中風一直位居在十大死因排行榜前五名,112年腦血管疾病共計奪走至少1.2萬人生命。
陳宥達說,與慢性病共存是長壽社會的新課題,被診斷後就得快速調整生活作息,日常生活中把回診、服用藥物、檢測數值當作「重要且一定要做」的行程,再者是運動、紓壓,多給時間與自己相處,日常中面對疾病的心理狀態,會逐步獲得調適,讓慢性病成為自己的朋友,隨時給予關注。
不過一時半刻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需要靠「小改變」達成,陳宥達說,如果平時都是外食族,飲食的調控,可以從3餐都外食,改為2餐外食,菜色從原本都是油炸物,改為清蒸或燉煮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