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腦軸線是什麼? 揭開「第二大腦」的秘密

腸道,竟是人類的「第二大腦」?你是否想過,為什麼當工作壓力席捲而來時,腸胃總是跟著鬧脾氣,或是吃下一頓健康或美味的餐點時,心情會變得愉快。這樣的現象並非巧合,而是腸道與大腦之間隱藏著一條看不見的通道,科學家將其稱為「腸腦軸」(Gut-Brain Axis)。

2004年國際研究發現,腸道內無菌的小鼠面對壓力反應時,比正常小鼠更為強烈,該研究證實了腸腦軸線,也掀起了科學界的關注;2010年多篇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的研究,說明了腸道菌的多樣性與豐富度,且證實腸道菌與多項疾病有正相關,如糖尿病、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

腸道不只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的「隱形調控中心」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說,長期以來腸胃道被認為僅有負責消化食物、攝取營養的作用,不僅功能單一,作用也有限,但隨著近年來國內外各項研究發現,腸胃道的神經元數量是人體僅次於大腦的器官,且與大腦相同皆由自律神經運行,大量的神經元讓其形成獨立的「腸道神經系統」(ENS),但腸道不像大腦,具有思考與記憶能力。

腸道與大腦之間,不只有相似的特性,還存在著緊密連結,此連結並非是「單向」而是「雙向」,當腸胃道不適時,大腦會出現類似情緒低落的反應,而當大腦產生變異時,腸道菌相也會跟著改變。

腸腦軸被證實存在後,全球投入大量經費研究,近年發現,腸胃道不只是第二大腦,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系統調節器官,數以萬計的腸道菌陸續被證實,而不同的腸道菌在人體部分疾病發展時,扮演重要的角色。

腸道菌如何與大腦聯繫?靠3大系統互動

「腸腦軸」雖以軸稱之,但並非物理上實際存在一條軸或是一條線,且它具有一種「功能性連結」的概念。所謂的腸腦軸的聯繫通路,它涉及神經、內分泌(激素)、免疫3大系統的互動,並透過「實體」以及「非實體」的連結,達到相互聯繫的效果。

腸腦軸最常互動的神經系統為「迷走神經」,其也是人體第十對腦神經,其中左迷走神經分支進入心臟、肺臟、食道等神經器官,再從食道進入到橫膈下方,以支配肝臟、腸胃等器官;調控人體情緒的重要物質血清素,約80%到90%在腸道中合成,像是腸道中的血清素就能透過迷走神經,反應到大腦。

腸道中的腸道菌訊息傳遞路徑,除了可以走神經系統以外,也能連結免疫系統。腸道免疫系統能分泌各類的細胞激素,這些細胞激素會進入到血液中,再傳遞到大腦;不只腸道菌本身能刺激分泌類似「信使」的物質與大腦溝通,腸道菌經代謝後的物質,如短鏈脂肪酸(SCFAs),被發現能影響大腦功能,也是腸腦軸最重要的機轉之一。

而大腦反過來也會影響腸胃道,根據研究顯示,當大腦感受到壓力時,會活化「人體壓力反應路徑」,即「HPA軸」中文稱之為「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大腦下視丘會分泌強化腎上腺素的物質,釋放出壓力賀爾蒙「皮質醇」,此時人體多個器官都會受到壓力的感召,啟動「戰或逃」的反應。此時,腸道系統會受其影響出現變化,腸道菌逐漸失去平衡,影響消化與免疫功能。這也解釋了壓力與腸躁症、焦慮症之間的關聯。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