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營養素

巨量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以及醣類3 大類。這些營養素的每日需求量大,能提供能量、維持身體正常機能運作,也是構成細胞組織的主要成分。

蛋白質
蛋白質是維持生命的第一營養素,為建構人體的主要成分,約占體重1/5,是除水分之外,含量最多的成分。從頭到腳,以及體內的組織、酵素、荷爾蒙、神經、抗體等,都需要蛋白質幫助打造健康好體質。蛋白質更是調節體內各種生理代謝的重要營養素,可說是人體結構的重要基石。若蛋白質攝取不足,會有肌少症、疲倦、免疫力與抵抗力減弱、水腫、脂肪肝、皮膚炎等情形,影響層面遍布全身,更會造成孩童生長發育遲緩與體重過輕。

在人體中,蛋白質是由22 種胺基酸構成,不同的胺基酸排列組成不同的蛋白質。食物進入胃腸消化後便會分解成胺基酸,再依不同器官組織所需,重新合成各種蛋白質。然而,有8 種胺基酸(嬰幼兒為9 種)是必需經由食物攝取獲得,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稱為「必需胺基酸」。若以水桶代表食物中的蛋白質,構成水桶的木片代表1 種胺基酸及其含量:當每條木片都很長時,水桶能裝較多的水,表示各種必需胺基酸充足,能發揮蛋白質重要功能;反之,假設某些木片太短,甚至缺乏,水桶盛水量會減少或無法裝水,表示食物的蛋白質品質較差,僅能發揮少部分功能。

 

優質的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來源包括魚類與海鮮、蛋類、禽類與畜肉、乳製品,消化吸收率高,但若攝取過量,將增加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等機率。植物性蛋白質食物不含膽固醇,且油脂含量低,像是大豆(黃豆、黑豆與毛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干等)、堅果種子和全穀雜糧類。其中大豆更是唯一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性蛋白質,能調節血脂肪、降低體脂肪、減少鈣質流失等,是極佳的蛋白質攝取來源。

一天當中把握「吃得夠」、「平均吃」、「時機對」三大原則,補充足量的蛋白質,更可以時時刻刻保持活力,工作更有效率!

吃得夠:正常成年人建議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1 公克蛋白質;若進行阻力訓練、健身者,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1.6~1.7 公克。例如:60 公斤者需攝取 66 克;若規律進行阻力運動、健身者,需攝取 96~102 克。
平均吃:研究顯示,相對於一次攝取大量,平均時間補充效果更好。

時機對:早餐為喚醒身體、大腦開機的關鍵,完整營養能幫助生理運作良好,活力飽滿一整天。高油、高精製澱粉和高糖的早餐,可能讓人昏昏欲睡又容易飢餓,假若沒吃又會脾氣暴躁。質好量多的優質蛋白質,才是能啟動身體活力的健康早餐,如同人體的噴射引擎,讓身體的活力全開、運作更好。除了早餐外,日常飢餓時也可適量補充蛋白質,工作與學習更給力。

.幫助肌肉生長、體力更好

.幫助思緒淸晰,提升注意力、記憶力與反應力

.減少情緒起伏過大及提高抗壓力

.增加飽足感、降低飢餓感與減少脂肪合成

.修護消化道組織,增加活力

在人體中扮演「能量供應者」的主角,提供體內運作所需的能量,包括維持心跳、四肢活動、大腦思考及生長發育等,其主要來源為澱粉類食物,如米飯、麵食、馬鈴薯、番薯等全穀雜糧類。1 公克的醣類能產生4 大卡的熱量,有足量的醣類才可讓蛋白質發揮建造修補組織的重要功能,避免蛋白質被分解成為能量來源,更能促進脂肪正常代謝。若醣類攝取不足,會造成脂肪氧化不全,因而產生過多的酮體,形成酮酸中毒,引起神智昏迷及大量脫水。而醣類中的葡萄糖是腦神經細胞能量的唯一來源,缺乏時將影響大腦運作。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因國人飮食習慣逐漸西化,造成醣類平均攝取量比率逐年降低,再加上許多民眾怕胖,刻意避開澱粉(多醣類)食物,卻飮用添加大量精緻糖分的飮料、蛋糕及零食。這些果糖與蔗糖如同戒不掉的毒品,除了造成肥胖,更可能引發脂肪肝、三高、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失智,甚至癌症。

談到脂肪,總與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畫上等號,其實脂肪為人體重要的巨量營養素,1 公克脂肪能提供9 大卡熱量,供給身體代謝所需,同時構成身體的重要屏障,有助於維持體溫及保護器官免於受傷。此外,脂肪能提供生長及維持皮膚健康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還可幫助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ADEK 與其他脂溶性營養素(如類胡蘿蔔素),更是製造膽固醇、維生素D及荷爾蒙的主要原料。適當脂肪可增加食物美味,並抑制胃酸分泌,使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較長,以延緩飢餓感。

脂肪中的主要成分為各種脂肪酸,依結構分為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又可分為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脂肪每日的建議攝取量為總熱量的 20%~30%,並應減少飽和脂肪(低於總熱量10%)及人工反式脂肪的攝取,例如:避免油炸、油煎或油酥料理、烘焙製品、洋芋片、奶精及人造奶油等。不飽和脂肪酸的部分,人們普遍自現代飮食攝取了過多的 Omega-6; 反之,Omega-3Omega-9則攝取太少,這導致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應減少 Omega-6 的攝取,並選擇富含Omega-9 的橄欖油為主要食用油,多食用深海魚,補充Omega-3,以維持好油平衡。

身體每日需要超過20 種維生素與礦物質,這些微量營養素不能提供熱量,人體也無法自行合成,需透過食物獲取。雖然需求量少,卻是調節身體機能的重要營養素,其與巨量營養素互補,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假如攝取不足,將引起缺乏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建議多樣化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以達到每日最佳攝取量。

維生素
維生素就是「維持生命的要素」,常稱維他命。這些維生素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大,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有機化合物,無法自行產生,必須由食物中獲得。其在身體中的作用,如同機械中的潤滑油,參與體內各種生化反應,能幫助營養素和熱量的利用,維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新陳代謝和預防慢性病,促進心智健康和抵抗疾病,更是孩童生長發育的關鍵要素。

維生素依性質不同區分為脂溶性與水溶性維生素,廣泛存在各大類食物,如天然蔬果、堅果種子與未精製之全穀雜糧類中。脂溶性維生素ADEK 儲存體內時間長達數周以上,需油脂來幫助吸收;水溶性的維生素B 群和C 則停留時間較短,易排出體外,需每日分次補充,或選擇長效緩釋設計的營養補充品,發揮最佳效果。

根據歷年營養調查結果,國人的維生素B 群、D E 普遍攝取不足,除了飮食不均,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加速維生素B 群和C 的耗損,以及食物在加工、淸洗、烹調和儲存過程中,因受到熱、光照、酸鹼性變化的影響,破壞了維生素的結構,使其失去功能,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因此,對經常外食又忙碌壓力大的族群而言,適時補充維生素營養品能幫助維持健康。

礦物質
礦物質雖只佔人體約4%,卻是維持生命、構成軀體的重要成分,為動植物組織燃燒後的殘餘部分(又稱灰分)。礦物質是構成骨骼及牙齒等主要成分,能維持體液酸鹼平衡、調節心跳,同時也是催化體內許多酵素作用的輔酶(輔因子),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運作,如鈣與肌肉收縮和神經傳導有關、硒有助抗氧化解毒酵素發揮作用。人體存在20 多種礦物質,其中約14 種為人體所必需的無機物,缺乏任一種礦物質,都可能會使身體運作不佳,而導致慢性病發生。依照對礦物質的需求量,分為巨量與微量元素:

缺乏微量營養素的真相
根據全國營養調查,無論男女老幼,維生素與礦物質均普遍攝取不足,特別是維生素D及E﹔礦物質則以鈣最不足,其次為鎂,再者為鋅及鐵(請參見第96 98 頁),其原因為飮食習慣的改變。現代人飮食精製、蔬果攝取量未達標,多以白米取代糙米,而白米在精製過程中會去除營養豐富的米糠層和胚芽。此外,大環境的污染使土壤營養越來越貧瘠,微量元素減少,使得食物中的營養素含量明顯大不如前。

植物營養素(又名植化素)就是藴含於植物中的天然成分,能為植物帶來繽紛的色彩,無論是蔬菜、水果、穀類、豆類、堅果和茶葉中,都含有豐富的植物營養素,能使植物免受細菌、眞菌等威脅。依不同植物營養素的結構與特性,略分為類黃酮素、類胡蘿蔔素、有機硫化物及酚酸類等大類,其對人體各有不同的健康功能。許多研究證實,成千上萬種的植物營養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能打造抗氧化的「防火牆」,強化人體的抗氧化機制,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攻擊,減少氧化壓力,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癌、調節免疫系統,更能調控基因的表現,預防老化與慢性病。

植物蔬果可分為紅、橘黃、綠、藍紫、白色5種顏色,各蔬果內含有不同的植物營養素及健康效益,多樣化攝取能帶來一加一大於十或者更多的加乘效果。以一天需攝取2,000大卡熱量的人為例,每日應攝取4份蔬菜與3份水果,並應挑選不同顏色,以補充多元的植物營養素。若無法自日常飮食中攝取充足的植物營養素,建議可選擇含多種植物營養素的補充品,幫助對抗自由基,從根本打造健康好體質。

彩虹蔬果保健康
植物營養素為植物中的天然化學成分,雖然不會引起缺乏症,在營養學上也未被歸類為人體的必需營養素,但科學家發現,五顏六色的植物蔬果中藴藏的珍貴植物營養素,能夠幫助對抗自由基,被喩為21 世紀的維生素,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除了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之外,水也是重要的營養素之一。維持生命需要補充足夠的水,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因流汗而失去水分時,更是會讓人感到不適。隨時補充水分,比日常飮食更加重要。

水的生理功能
水在人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其重要功能如下:
.維持全身循環:正常的血液流通,輸送氧氣與養分,維持生命。

.幫助排除廢物:以尿液、汗水、淚液、糞便的形式將廢物排出。

.調節體溫正常:透過流汗將過高的體熱散掉,避免體溫持續升高或中暑。

.消化吸收:從吞嚥食物、消化液分泌到吸收養分,都需要水分參與。

.關節緩衝與潤滑:關節液的緩衝機制,讓四肢運作正常,活動自如。

水分幫助營養吸收
水是百藥之王,古人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 水可以調節正常生理機能,多喝水不但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與其他營養素的消化吸收也密不可分。食物的吞嚥與消化,需要水分參與,才能順利分解,營養素的運送也需要水,像是水溶性維生素BC,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作用。選擇純淨的健康好水,還能補充鈣、鎂等礦物質,而平時補充的豐富營養素,更要搭配充足的水分才能發揮最佳效益,水可說是人體吸收營養的重要橋樑。

水分不足的影響
每天正常的呼吸、排汗及排尿,就會流失水分,再加上維持正常代謝所需,每天都需要足夠的水分補充。喝水量不足時,會感到口渴、尿液顏色較深,同時容易出現不同的健康警訊。

如何健康喝水
早上起床空腹時先喝一杯500 毫升的水,可以喚醒休息整夜的腸胃,開始進行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如果一天要喝到1,500 毫升的水,除了早晨的500 毫升外,建議將一天分成4~5 次的喝水時間,每次250 毫升,就可以很容易達標。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新研究指出,瓶裝水中含有過量的塑膠微粒,恐造成健康隱憂。因此外出時建議攜帶自己的水壺,盛裝家中的純淨好水出門,減少喝外購的瓶裝飮料或瓶裝水,才是環保又經濟的方式。

健康好水的來源,取決於家中的淨水設備,一般常見的RO 逆滲透可過濾出純水,但無法保留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鈣與鎂,最好選擇具備「過濾」與「殺菌」雙重機制的淨水器,並定期更換濾心,才是保障飮水安全的正確方式。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