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飲食

依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平均919~44歲的成人,飮食型態偏差,六大類中有四類缺乏*,顯見台灣人嚴重的營養缺口問題,健康當然亮紅燈。

國人不但「偏食」,同樣也「偏色」,由2015年台灣保健食品學會針對國人植物營養素攝取的研究發現,除了蔬果攝取量不足之外,進一步分析結果,紅色食物攝取不足的比例高達88%,為5色之冠,其他依序則為橘黃色與藍紫色食物,就連最常吃的綠色及白色蔬果,攝取不足者也高達71%70%。成年人每天應攝取至少7份蔬果(4份蔬菜+3份水果),但已有近9成的人未達5蔬果,若再依照「每日飮食指南」中的蔬果建議攝取量5~9份為標準,將有超過9成蔬果攝取量未能眞正達標,且食物來源不夠多樣化,造成維生素、礦物質及植物營養素等重要營養缺乏。

食物是生命的根源,不同食物所含營養素也有極大的差異,故每天應多樣化攝取各類食物,獲取全方位的巨量、微量及植物營養素,以提供人體所需。「每日飮食指南」是根據食物中營養素分布的情形將食物分為六大類,只要食用達到每類食物的建議份量並多元化選擇,即可達成均衡飮食的要求,並確保每種必需營養素的需求量,在熱量的攝取與消耗中達到平衡。此外,補充水分與適度運動亦是健康生活所不可或缺。

若以每2,000大卡熱量為例,每日應攝取3碗全穀雜糧類、6份豆魚蛋肉類、1.5杯乳品類、4份蔬菜類、3份水果類、5份油脂以及1份堅果種子類,並將上述份量平均分配於三餐,以漸進方式達成飮食目標,滿足人體每日營養需求。

錯!因為食物的分類是依營養成分劃分,並非各種豆類都是優質的蛋白質食物,只有黃豆、毛豆、黑豆才是富含蛋白質的大豆,其他像紅豆、綠豆、花豆、蠶豆、皇帝豆等是富含澱粉的種子,屬於「全穀雜糧類」。

均衡飲食 吃出健康
吃得健康不等於吃得多、吃得飽,若無法均衡飮食,造成營養素缺乏或過多,導致體重過輕、肥胖、慢性病等健康問題。故「每日飮食指南」亦將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及癌症的飮食原則列入考量,以三大營養素適當比例為蛋白質10~20%、脂肪20~30% 及醣類50~60% 為設計原則,提供不同熱量的飮食組成、六大類食物建議份數、營養成分及常見食品中的脂肪含量。

世界衛生組織與許多先進國家的健康飮食指南建議,應優先選擇營養素密度高之植物性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未精製加工的全穀雜糧、豆類、堅果種子等,並增加攝食比重。由過去提倡的天天5蔬果,提升為5~9 份,廣泛攝取蔬菜與水果,以獲取維生素、礦物質、植物營養素與膳食纖維;而主要提供蛋白質的食物類別「豆魚蛋肉類」,建議首選低脂、零膽固醇的大豆及其製品,以補充優質的蛋白質。

蔬食減碳的環境考量、宗教信仰或健康養生等因素,使得台灣有愈來愈多的素食主義者,比例排名全球第2,更是素食餐廳密集度最高的國家。吃素者因攝取較多蔬果、全穀、堅果等,雖然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也容易缺乏蛋白質、部分維生素及礦物質等重要營養素,假若烹調方式無法少油、少鹽、少糖,仍有肥胖及相關疾病隱憂。茹素者可依據「素食飮食指南」,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多樣化搭配並選擇新鮮食材,以增加獲取各類營養素的機會。

茹素者應盡可能餐餐搭配全穀雜糧類和大豆類,以提升蛋白質的品質,特別是全素者比蛋奶素者更應補充大豆蛋白質。未精製的全榖雜糧類能同時補充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深色蔬菜則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植物營養素,此外,也需同時攝食新鮮水果,讓維生素C提高對鐵質的吸收與利用率,也可視自身需求選擇正確的營養補充品,以彌補營養不足的情況。

「我的餐盤」吃出營養更健康
如何選擇菜色、搭配份量,才能落實均衡飮食呢? 可參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根據「每日飮食指南」所設計的「我的餐盤」,用不同大小的圖像,將六大類食物依每日應攝取的份量,在餐盤上呈現其比例,並結合6 大口訣,就能達到餐餐吃好又吃飽,讓滿滿的營養打好健康的基礎。

聰明選食品
賣場內琳瑯滿目的包裝食品,常常讓人不知如何選擇,特別是包裝背面一連串的食品添加物化學名稱,總讓人充滿疑惑。食品添加物是加工過程中,為了增添色、香、味,延長保存期限及便於流通等目的所添加的物質,每種都有其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依法不可隨意添加,且有些是以食品安全考量而加入,合法使用並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然而,仍有不肖業者為降低成本等因素而違法添加,甚至是混入工業原料,造成人心惶惶的食安事件頻傳。除了包裝食品,許多小吃美食的色香味與口感,可能也來自添加物之手,讓人「食」在不安心。

假若吃進過多的食品添加物,恐加重肝臟負擔,故應減少食用人工香料、化學色素及防腐劑的機會,購買前更應仔細閱讀包裝標示,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為保障消費者權利,食品藥物管理署制定營養標示,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食品過敏原、素食、特定產品類別等包裝食品標示法規,提供更透明與充分的產品資訊,供消費者參考選購。首先可透過成分說明,瞭解內容物含量多寡,各成分依序由高至低標示,排序第1位,則表示添加量最多。

包裝食品的必要營養標示,包含熱量、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醣類)、糖、鈉共8項,對於有個人疾病需進行體重或飮食管理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等),能做更有效的控制,避免過量或吃到不適合的食品。其他部分為營養宣稱及自願標示之營養素含量,更能幫助維護健康。

大部分的人在早上為了講求快速方便,往往到早餐店或便利商店,匆忙購買簡單的食物和咖啡、奶茶就趕著上班上課,卻沒注意到早餐也要符合均衡飮食的原則,特別是成長發育中的孩子與需要營養加強的銀髮族,如果沒能好好吃早餐,不但影響早上的生活效率,也容易讓肥胖和慢性病悄悄累積。

營養早餐 精準吃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依據每日飮食指南設計「我的餐盤」,建議每餐的飮食種類及份量,一般人如果無法吃到餐盤中的食物種類,建議將對應的營養素補足,用精簡便利的方式吃到健康早餐。

各族群的強化營養
早餐是一天攝取營養的開始,在這重要的一餐,更要掌握精準的營養補充,讓全家人把基礎營養打底好!家中不同的成員,因不同年齡層、不同組群會需要不同的營養強化。

像是家中長輩,可加強行動力保養,補充更小分子的蛋白質胜肽;而還在成長發育的兒童可透過維生素C、鋅的補充,增強保護力。此外,也可依照不同的需求來選擇益生菌,像是一般成人、女士、孩童都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配方,來保護腸道,為全身健康與防護力把關。

多元豐富的食物被吃下後,需經過一連串的消化作用,才能分解成小分子營養,提供人體作為維持生命與生理調節之用。這些營養素被吸收的場域,最關鍵的就是腸道,時時保持腸道健康,才能順利吸收營養,也是人體健康活力的關鍵。

人體的消化作用
消化道是指貫通身體的肌肉質管道,用來運送食物,從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肛門。食物從口腔進入後,利用牙齒切碎食物,並將食物與唾液混合,可將食物進行初步分解,幫助吞嚥,再透過食道將食物推進胃,在胃中經胃酸消化後,再抵達腸道。在胃與腸中,有許多消化液,含有各式的消化酵素,可將食物分解成較小的分子,以利在腸道中被吸收。

腸道是營養吸收的關鍵
小腸是營養素吸收的主要場所,一般長度為3 6 公尺,小腸能吸收葡萄糖、胺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分、礦物質和維生素。小腸在蠕動下將食物殘渣推向大腸,大腸再從剩餘的可消化物質中吸取水分與電解質,無用的部分形成糞便並準備排出。如果腸道出現問題,或是蠕動不順暢,就會影響營養吸收及廢物排出,容易發生腹瀉、便祕、營養不良等問題,而廢物累積在體內太久沒有排出,對健康也有長期影響。

腸道照顧好 身心沒煩惱
維持健康的腸道環境,是健康的根本。首先,要將廢物排除乾淨,補充足夠的纖維質幫助排便,減少便祕發生。成年人每日的纖維攝取量要達到25 35 公克,但國人幾乎都無法達成,可選擇富含纖維的營養補充品來彌補不足。此外,要維持腸內菌相平衡,補充益菌、減少壞菌,益生菌也可幫助營養素的轉換,以及植物營養素的活性物質產生,整體協助營養吸收,並影響全身心的健康。

每日飮食指南的扇形圖,同時傳達飮食均衡、多喝水及多活動的概念。運動不僅可增加熱量消耗,也可達成熱量平衡及保持健康體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靑少年每天身體活動累積應達60 分鐘以上,成人每周應累積至少150 分鐘中度運動或75 分鐘的費力運動,每次10 分鐘以上,而不同的活動項目所消耗的熱量有所差異,可對照身體活動消耗熱量表,依照體重與運動時間計算所消耗的熱量,達成良好體重管理。

每天應運動30 分鐘以上,每周5次,若無法撥出時間,可分段累積,以10 分鐘為單位進行,效果與一次30 分鐘相同。尙無規律運動習慣者,可結合日常生活作息(通勤、購物等),從簡單輕鬆最生活化的健走開始,持續至少10 分鐘,抬頭挺胸縮小腹,以每小時4 公里速度走路,日行一萬步,約消耗300 大卡熱量。不太費力的輕度身體活動,如散步、看電影、開車等坐著的活動時間,都不能列入每周150 分鐘。假如是執行減重計畫,則需累積每周300 分鐘的中度運動,以增加熱量的消耗及促進新陳代謝,加上每周至少2 天的肌力訓練,達到更佳的曲線雕塑效果。

運動的好處除了理想的身體組成,還可強健心肺、肌肉、骨骼,並促進心血管和代謝功能,更可減少憂鬱的症狀,不同的運動型態各有許多健康益處,但應避免過度劇烈運動,促進自由基的過度產生,對人體反而造成傷害。

運動量大的人,會消耗較多的熱量,需適時補充醣類與更多的維生素B 群、C 與輔酵素Q10,維持正常代謝。而且大量運動會產生自由基,所以在運動前後需補充更多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類胡蘿蔔素、硒、鋅、銅、錳與植物營養素。女性運動員更要注意鐵的攝取,避免貧血影響耐力表現。運動前服用維生素C,可減少呼吸急促;運動後補充共軛亞麻油酸CLA,有助脂肪燃燒;若感到痠痛,可補充鈣、鎂及維生素D。運動後還可盡快補充蛋白質,幫助受損的肌肉組織恢復,增加肌肉量。

運動前、中、後所需的營養與份量,與運動種類和時間有關:30 分鐘內的運動,身體會先利用肝醣作為能量來源;若時間較長或中高強度的運動,則須依個人需求加強補充營養,以發揮最大效果;運動30 分鐘以上,則應安排在用餐前完成,並避免食用炸物、甜點和精製全榖雜糧類等高熱量食物。唯有營養和運動相輔相成,才能邁向極致健康。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