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期營養

從嬰兒呱呱墜地到靑春期之前,屬於快速成長發育的階段,也是學習力與認知發展的重要時期。根據衛福部調查,嬰幼兒及學童普遍都有營養素攝取不均衡的狀況,原因包括喜歡吃甜食、零食,又挑食和拒食,再加上幼稚園餐點中,鈣質與纖維的供應普遍不足,有時甚至用甜食作為點心或提供含糖飮料,這些添加糖會過度消耗孩童體內的維生素B 群,進而影響發育及認知功能。同時,此階段的孩童抵抗力較弱,容易受到呼吸道疾病或及腸病毒的傳染,提升免疫力更加重要。

在嬰兒期(0~12月)常見的營養問題包括葉酸、鐵、鋅和鎂的平均攝取量不足,而4個月後缺鐵比例明顯上升。幼兒期(1~6歲)則有超過半數的4~6歲幼兒每天都吃點心、零食,而乳製品與蔬果的攝取偏低。學童期(7~12歲)鈣攝取量幾乎都不及格,維生素DE亦超過半數攝取不足,而高年級的女生缺乏鎂、鐵、鋅。此外,在成長發育的階段,充足的優質蛋白質,是強壯體格與調整體質的重要營養素。

* 資料來源: 衛福部國健署嬰兒期營養參考手冊、幼兒期營養參考手冊,107 年出版,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6-109 年)

當營養出現缺口,除了妨礙身體器官的生長發育,對於肌肉、骨骼、牙齒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影響,還會造成抵抗力下降、學習力與專注力不佳等問題。此外,幼兒學童期常因免疫力差而感染疾病,透過強化腸道健康,補充益生菌、維生素C與礦物質鋅,更是提升免疫力重要的一環。

女孩靑春期開始時間為10~14歲,通常較男孩的12~17歲來的早。這由「兒童」變為「成人」的轉大人階段,生長速率快,僅次於嬰兒。由於腦下垂體製造大量促性腺激素而出現荷爾蒙改變、性成熟、情緒不穩等情況,造成生理重大改變、身體快速的成長,加上活動量大、課業繁重,需補充更多營養以滿足需求,包含蛋白質構成與修補肌肉、骨骼及身體各組織,鈣質幫助骨骼發育,鐵、葉酸、維生素B協助造血機能,促進生長發育,而益生菌抗氧化維生素CE、類胡蘿蔔素與礦物質硒、鋅、錳、銅能強化免疫機能少生病,都是此發育階段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長不高、長肥肉、長痘痘是靑少年最煩惱的問題,除了適度運動與正常作息,更應均衡飮食、補充營養,然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目前靑少年的蔬菜、水果與乳品攝取量普遍不足,遠低於每日飮食建議,近95%的國、高中生每日攝取不足5份蔬果,80%以上未達1份乳品。整體而言,靑少年鈣質缺乏最為嚴重,尤其女國、高中生,僅不到4成的人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200毫克。此外,維生素DE、鎂、鋅、膳食纖維也都未達建議攝取量。脂肪攝取的平均値超過總熱量的30%,造成1/3國中生及1/4高中生有體重過重或肥胖,可見飮食不均的問題嚴重。

* 資料來源: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6-109 年)

提升戰鬥力的完勝營養處方
長時間K 書及面對考試壓力,長期耗損靑少年的腦力與眼力,此時特別需要補充以下營養素:

30歲前是男性體能狀態最佳的巓峰期,到了30~35歲後,生理機能慢慢退化,開始感受初老到來。各器官效能逐漸遞減,靈活度和柔軟度漸漸變弱,免疫力也逐漸下降;40歲時視力的改變更加明顯。所以,在這個階段非常需要均衡的飮食、維持運動和正常作息等良好生活習慣,更要注重腸道健康,打好全身健康根基,方能在成就事業與家庭時,維護個人健康,為未來的中老年樂活人生打好基礎,不讓疾病找上門。

根據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9~50歲男性,平均鈣質攝取不到建議量的6成,鋅的平均攝取量也未達每日建議量15毫克。此外,成人30歲以後每10年約流失5%的肌肉量,肌少症預防須及早開始。整體而言,成年男性的健康狀況愈來愈差,特別在糖尿病、腹部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比例逐年提升幅度最多。體重過重與肥胖比例已高達51%,即一半的男性不是肥胖就是過重,有1/419歲以上男性有中央腹部肥胖,即腰圍太粗的狀況,更有三高與痛風問題,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的罹患率約21%、代謝症候群19%、高膽固醇血症及糖尿病約12%,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遞增,45歲之後的罹患率顯著大幅提升。另因鈣質攝取及運動量不足,加上吸菸、喝酒、咖啡因等影響鈣吸收或加速流失,骨質健康亦不理想。

從步入職場、經歷結婚生子,扮演多重角色的階段。到更年期前,每個月總有幾天感到心情煩躁,據統計,近一半女性有生理期不適的困擾,稱為「經前症候群」,多達150種以上的生理與心理症狀,其不適感與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透過運動或是補充鈣質、維生素B6以及GLAγ次亞麻油酸),可舒緩生理不適,同時經血會流失大量鐵質,也應適量增加攝取。
此外,研究發現,19~30歲的年輕女性竟100%,無法達到每日建議量1,000毫克;也有超過96%缺乏抗老明星維生素E,未達參考攝取量的12毫克,値得注意。

除了抗老美顏,體態與肌肉量維持也很重要。成人30歲以後每10年約流失5%的肌肉量,肌少症預防須及早開始,擁有充沛的肌肉量,腳步更踏實,生活更豐富。女性私密處的保養也相當重要,選擇補充專屬益生菌,可避免感染發生,更加輕鬆自在。
在此階段擔負孕育新生命的準媽媽,懷孕之前、孕期與生產哺乳之後,都需要補充足夠營養,辛苦照顧家人之餘,也要讓自己更健康。

孕育新生命是女性十分特別的生命歷程,寶寶的生長發育完全依賴母體供應。從孕期一開始,各系統即進行快速分裂分化與形成軀體,故從懷孕初期,媽媽就要攝取均衡營養及維持身心健康,而非大吃大喝狂吃補。初期體重約增加1~2公斤,4個月起每周增加0.5公斤,懷胎十月共增加10~14公斤體重最適當,除了能減少孕期身體不適及生產風險之外,更可快速恢復產前身材。懷孕時,需增加最多比例的營養素為鐵、碘、葉酸、維生素B6D,假如缺少葉酸與維生素B12將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育。

懷孕哺乳期間應多元化均衡飮食,從蔬菜、水果、全榖雜糧類中補充各種維生素、礦物質、植物營養素及膳食纖維;足量的優質蛋白質供胎兒生長發育,如豆魚蛋肉類與奶製品。

胎兒成長關鍵營養
準媽媽們需特別補充以下營養素,以應付胎兒的快速發育與子宮、乳房、羊水及血液大幅度的需求。

邁入「知天命」的50歲,體內已出現明顯的生理變化,不斷提醒自己老化正在進行。因荷爾蒙變化讓更年期報到,基礎代謝率下降使體重、體脂不斷攀升,形成腰圍增加的中廣身材,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造成皮膚乾燥無光澤,肌肉及骨質快速流失,多項慢性疾病發生機率明顯增加,都讓人十分擔憂。想要調整好體質,促進體內循環代謝,可加強補充EPA

台灣婦女平均停經年齡約50歲,從雌激素減少到完全停經的數年,即所謂的更年期,因女性荷爾蒙分泌不足而產生熱潮紅、失眠、心悸等不適,症狀因人而異,建議可補充含大豆異黃酮此種天然植物雌激素的食物,譬如黃豆類及其製品、全穀雜糧等,以改善更年期不適症。除此之外,每天應攝取6~8杯水(每杯240毫升),減少尿道感染風險;再加上女性停經後鈣質流失快速,所以也要增加鈣質的攝取,預防骨質疏鬆症。男性雖不如女性有明顯的停經過程,但40歲過後,也會因男性荷爾蒙(睪固酮)逐漸減少而出現類似症狀,造成體力不佳、焦慮等,稱為男性更年期。

根據調查,無論男女,2/3以上的維生素DE、鈣、鎂、鋅攝取量都不及格,缺鈣比例仍高。50歲之後,對維生素D的需求量比壯年期大,建議每日應達15微克;假如攝取不足,將影響骨鈣合成,增加骨質疏鬆症風險。且台灣50歲以上民眾有45%有肌少症,充足蛋白質的補充加上適度重量訓練也很重要。故應透過均衡的飮食,加強補充所需營養素,有計畫的規律運動與適度日曬20分鐘,並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才可有更多健康本錢迎接自主的樂齡生活。

隨著醫療水準提升與生活品質提高,國人愈來愈長壽,加上超低的出生率,推估在2025年,65歲以上銀髮族將占總人口數的20.8%,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化使身體機能及健康日漸衰退,常因代謝變慢不覺得餓或牙口不佳無食慾,都易造成營養不良。

調查指出,78%女性長者維生素B6未達參考攝取量1.6毫克;80歲以上的男性長者,血液中葉酸濃度不足率高達40%,因維生素B6與葉酸和心血管疾病、腦部功能退化有極高的相關性,將對銀髮族的健康影響極大。

此外,銀髮族維生素DE、鈣、鎂、鋅的平均攝取量皆不及格,建議平時應飮食均衡,適當補充維生素CE、植物營養素、硒、鋅、錳、銅等提升抗氧化力,亦可補充靈芝孢子粉,強化免疫,延緩老化,才能享受健康快樂的高齡生活。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