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蛋白質

幫助孩童與青少年長高長壯,對於年長者也有助減少肌肉流失。

嬰幼兒、兒童、青少年 成長發育過程需要建造肌肉、骨骼、大腦、血液、免疫系統、消化道等,蛋白質是首要的營養素,也是維護身體所有器官的基礎營養素。

懷孕、哺乳婦女與產後恢復 滿足胎兒成長發育、產後坐月子期間協助母體恢復健康、哺乳婦女分泌乳汁,蛋白質是必要的基礎。

想增加肌肉或減少肌肉流失者 蛋白質可協助建造肌肉,增加肌力。對於年長者肌肉容易流失造成肌少症,雙腿行走無力,應攝取充足蛋白質幫助肌肉建造。想讓身材緊實的人,或讓運動表現更好的運動員,都需要充足且品質好的蛋白質,增加肌肉量。 

食慾不振、營養不良、喝奶類易腹瀉者 蛋白質有助組織建造,因此需特別補充蛋白質。

要維護身體健康,修補自然損壞或老化的細胞與組織,都需要蛋白質。

手術前後 需要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協助修補傷口與建造組織。 

燒燙傷病患、出血、胃腸潰瘍、癌症等傷患 比一般人更需要蛋白質來修補組織。

增強體力 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肌肉得不到需要的養分,就有可能流失。尤其30歲後,每10年就會流失35%,過了40歲,每10年流失約8 %的肌肉量。肌肉流失,短期可能造成體力降低,長期甚至可能影響到自主行動力。每日補充足量的優質蛋白質,可幫助肌肉生長、增強體力。

助力消化道健康

蛋白質與腸道健康密不可分,尤其是優質蛋白質中的胺基酸可以支持腸道屏障、促進腸道蠕動、促進有益腸道代謝物的產生、控制腸道炎症,改善整體腸道環境。 

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是維繫體內防禦系統的重要關鍵。優質蛋白質供應足夠時,可形成各種抗體,維持身體的抵抗力、抵抗傳染病菌,為身體奠定良好的免疫力基礎。

提高大腦的思考活力 神經傳導物質是大腦中負責訊息傳遞的重要信差,能夠快速且正確的將訊息傳達給每個細胞,進而協助思考並協調生理作用。這一群重要的成分必須經由優質蛋白質中的特殊胺基酸來合成。研究指出,攝取富含優質蛋白質的早餐,有助於提高學習表現及工作效率。 

舒緩身體不適 當人體出現不適時,要特別注意是否缺乏蛋白質,或蛋白質攝取的品質不良,因為蛋白質是形成荷爾蒙與酵素、維持身體酸鹼平衡、構成神經傳導物質的主要元素。荷爾蒙可調節酵素活性,酵素可催化體內各種代謝反應,協助營養素的運送(如:脂蛋白),協助出血傷口血液的凝固,嚴重缺乏時也會影響眼睛的正常視覺。

抒解緊張、壓力、憂鬱、失眠、改善注意力 研究發現,許多胺基酸有助心理健康、正面思考、平靜情緒、減輕失眠,且許多憂鬱症患者都有缺乏蛋白質的問題。許多胺基酸可提供身體製造生化物質的原料,如刺激大腦提高警覺與注意力,蛋白質除了可幫助幼兒大腦發育,也有助年長者維護大腦健康。 

皮膚水嫩健康 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皆由蛋白質形成,可提升肌膚的水嫩與彈性。選擇高品質的優質蛋白質才能提供良好的原料,有效幫助皮膚製造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

頭髮指甲健康 缺乏蛋白質時,頭髮易枯黃、斷裂,指甲也不健康。

避免水腫 維持身體細胞內外水的平衡,若嚴重缺乏蛋白質,將造成水腫。

1公克蛋白質可提供4大卡的熱量,然而,蛋白質對人體有更重要的功能,將蛋白質做為能量來源是非常可惜的,而且將蛋白質拿來轉換成醣類提供熱量時,會增加肝臟與腎臟的負擔,所以建議攝取適當的醣類和脂肪做為身體熱量來源較佳。

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的,我們所吃的蛋白質會經過胃腸的消化,變成小單位的胺基酸,再由小單位的胺基酸形成人體的蛋白質,如:人的肌肉、組織器官。胺基酸共有22種,有幾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一定要藉由飲食攝取的胺基酸稱為「必需胺基酸」,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有8種,對嬰幼兒而言有9種,如攝取到品質不良的蛋白質,有可能造成肝臟負擔。選擇優質蛋白質的建議如下:

在普遍外食與家庭烹調的習慣下,攝取足量的蛋白質,往往也連帶攝取多餘的脂肪、膽固醇與熱量,因此要選擇蛋白質比例高,且低脂肪、低膽固醇與低熱量的尤佳。

因為大豆含有豐富的植物營養素,根據研究,大豆具有調節血脂肪、減少鈣質流失、抗氧化性、抗發炎等作用,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PDCAAS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是國際公認的蛋白質評估標準,凡是蛋白質類的食品,必須要PDCAAS達到1才是最高標準,也才可稱為「優質」蛋白質,確保蛋白質的功效,幫助生長肌肉、修補皮膚,長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增強抵抗力。

PDCAAS主要評估該食物是否能幫人體補充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以及食物中的消化率。PDCAAS達到1的蛋白質食物還能幫助燒燙傷病人有效促進肌膚生長、腸胃潰瘍者修補組織、手術與癌症病患修補術後傷口提升抵抗力,效果更勝一般。

大豆含有8種必需胺基酸,是植物性食物中唯一最接近優質蛋白質的食品。雖然紅肉也能提供充足的蛋白質,但是其中的飽和脂肪卻會破壞腸道菌相。根據近年的研究顯示,大豆蛋白質對健康有許多的幫助:

英國「聯合健康宣示計畫」中建議,每天至少從低飽和脂肪飲食中攝取25公克的大豆蛋白質,將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並可有效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美國法規有項規定,每份提供至少6.25公克的大豆蛋白質食品,得以宣稱可降低膽固醇、有益健康。

大豆中所含的異黃酮(Isoflavones,又稱植物性雌激素)近年來特別受到重視。因為異黃酮具有抗氧化性、抗突變性、抗血壓、抗發炎及抗細胞分裂增殖等作用:

抗癌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曾報導異黃酮具有抗癌的作用。

降血膽固醇 異黃酮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功能,以減少心臟疾病。

減少骨質疏鬆症的危險

減輕更年期婦女的症候群

改善腎臟相關的疾病

註:不是所有豆類都含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富含蛋白質的大豆包括:黃豆、黑豆與毛豆。其他大多數的豆類則富含澱粉,屬於六大類食物中的全榖根莖類,如:紅豆與綠豆。

蛋白質吃多了會在體內變成醣類,再變成脂肪堆積,但是醣類與脂肪吃多了並不會變成蛋白質,因此蛋白質是不可取代的,也無法像脂肪一樣多吃了可以庫存起來;由於蛋白質能儲存在肝臟的量很低,因此需要每日餐餐攝取。以每天2,000大卡熱量為例,每人每日應攝取7.5份的蛋白質類食物,如:大豆類、魚、肉、蛋、奶類的食物,懷孕時則須再增加約1.5份的蛋白質食物,哺乳時則需再增加2份的蛋白質食物,才能滿足蛋白質的需求量。然而蛋白質不宜過量攝取,因為用不到的蛋白質可能轉換成醣類與脂肪囤積,也會增加肝臟與腎臟的負擔。

白胺酸(Leucine)與異白胺酸(Isoleucine

提供身體製造生化物質的原料,如刺激大腦提高警覺與注意力、協助提供能量等。

離胺酸(Lysine

幫助鈣質的吸收、膠質的形成,製造抗體、荷爾蒙與酵素。

甲硫胺酸(Methionine

有助頭髮、皮膚與指甲的健康,促進肝臟製造卵磷脂,降低膽固醇,減少肝臟脂肪。

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

大腦用來製造荷爾蒙(正腎上腺素)及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可維持清醒與提升注意力,並減少飢餓感。

羥丁胺酸(Threonine

形成膠原蛋白、彈力蛋白與琺瑯質蛋白的要素,協助預防肝臟脂肪囤積,幫助消化道功能健康,促進身體新陳代謝。

色胺酸(Tryptophan

天然的放鬆劑,減輕失眠、焦慮與沮喪,幫助偏頭痛的治療,改善免疫系統,與離胺酸一起減少膽固醇。

纈胺酸(Valine

促進心靈健康、平靜情緒,加速腸道代謝,幫助肌肉的協調。

組胺酸(Histidine

在血紅素中含量很多,有助風濕性關節炎、過敏疾病、潰瘍與貧血的治療,缺乏組胺酸可能導致失去聽力。

胱胺酸(Cysteine

製造頭髮與皮膚的重要胺基酸,協助燒傷與手術後的恢復,具抗氧化功能,協助延緩老化。

酪胺酸(Tyrosine

為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可協助腸軸訊息及神經傳導,有助戰勝沮喪,增加記憶與注意力,促進甲狀腺、腎上腺與腦下垂體的健康。

精胺酸(Arginine

改善對細菌、病毒、腫瘤細胞的免疫反應,促進肝臟傷口恢復與再生,促進生長荷爾蒙分泌,協助肌肉及腸道成長與組織修補的重要因素。

丙胺酸(Alanine

肌肉組織、大腦與中央神經系統中的重要能量來源,藉由製造抗體來強化免疫系統,幫助醣類代謝與體內酸的代謝。

甘胺酸(Glycine

細胞製造能量過程中啟動氧氣能量代謝的關鍵,協助強化免疫系統的荷爾蒙製造,也有助腸絨毛組織修護。

脯胺酸(Proline

維護關節與韌帶健康,維持與強化心臟肌肉。

麩胺酸(Glutamic Acid

幫助正面思考,放鬆心靈,有助從疲勞中振作,加速潰瘍的恢復。

絲胺酸(Serine

肌肉與肝臟的葡萄糖儲存來源,形成抗體,增強免疫系統,合成保護神經纖維的脂肪酸。

天門冬胺酸(Aspartic Acid

幫助身體排泄有害的阿摩尼亞,避免傷害中央神經系統,可能有助增加抵抗能力與耐受力。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