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中西醫相輔相成 養生保健齊頭並進:探究疾病背後 中醫「五臟」養生學

探究疾病背後 中醫「五臟」養生學

中醫看診除把脈,也被問便便顏色、生活作息或看舌苔等,若西醫則多以病情和症狀等診斷。

探究疾病背後 中醫「五臟」養生學

西醫對「症」下藥  中醫對「證」治療 

西方醫學主要看「病,而東方醫學看「人。西醫看症狀,就是頭痛治療頭痛、胃痛治療胃;而中醫看「證型」,看的是整個人,就是頭痛引起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脾胃引起等,先把可能症狀集合後分類,再解決問題。

中醫認為生病非單一原因,自然界有四季正氣交替,人是個複雜有機體,都可能交互影響,導致生病。 單一器官的功能不代表整體面貌,必須從全人觀點來對「證」治療,當外界環境與人體達到平衡,才不會生病

豐富顏色入菜  維持身體健康

依據中醫理論,五色入五臟,而五臟與五味相對應。五臟分別是: 「肝、心、脾、肺、腎」對應的五種顏色分別是「青、赤、黃、白、黑」五色 ,類似國健署倡導的五色蔬果。五色對應人體五臟器,但非吃單色就可完整保健,還需搭配其他營養。

此外,中醫還將食物分成「寒、涼、熱、溫」這「四性」,或稱「四氣」。每日飲食應注意四性平衡,像秋天吃屬寒性的螃蟹,建議搭配溫熱醋或生薑,以達互補。 任何食物都不宜吃太多,「適量和互補」讓身體平衡並永續健康。

探究疾病背後 中醫「五臟」養生學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