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卷

夏季氣溫炎熱、濕度高,身心都會感覺特別煩躁不適。夏季在五行之中屬火,對應到五臟中的「心」。夏天時氣溫升高,導致人體血管擴張,加上體內水分大量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更易引發心血管問題,因此,夏季更應該養心。不過,從中醫的理論來看,一年其實有五季,除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外,還多了夏末的「長夏」,而長夏在五行中屬土,對應到的人體臟腑則是「脾」。因此,夏季養生除了保養心之外,也要特別注重脾胃的健康。

夏季濕熱夾雜  身體易不適

進入立夏之後,代表夏天已經開始來臨,夏季是陽氣最盛的時候,也是萬物生長茂盛的季節。夏季的節氣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及大暑,而長夏差不多就是從大暑開始。郭大維中醫師提醒,迎來夏季之後,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熱,環境裡的濕氣也越來越重,暑邪加濕邪一起作怪,此時身體的狀況可能會比春季還多,絕對不要輕忽養生的重要性。

夏天暑邪當道  防心血管疾病

夏季的主氣是「暑」,人體為了適應暑熱,皮膚的毛孔會張開,汗液也會隨之排出,以調節體溫。不過,「汗為心之液」,如果汗流太多,就會耗損心氣,所以夏天一定要養心。郭大維中醫師表示,夏季經常進出冷氣房,血管一下子擴張,一下子又收縮,易導致血壓快速上升。很多人以為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卻不知夏天暑邪當道時,如果沒有將身體調理好,也很容易造成心血管的問題。

夏季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其它季節更大,心臟的負荷也會比平時更重,如果大量流汗沒有適時補充水分,血液就會變得較濃稠,容易出現心血管阻塞等問題,嚴重時還可能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有生命的危險。

長夏濕氣重  脾胃代謝出狀況 

長夏以「濕」為主氣,濕又可分為「外濕」及「內濕」,前者是來自於環境裡的濕氣,後者則是指人體內的濕氣。脾胃較虛弱的人,因為水分代謝功能欠佳,濕氣易滯留於體內,形成內濕。「脾喜燥惡濕」,郭大維中醫師指出,脾臟的特質是喜歡乾燥,討厭濕氣,若體內的濕氣超出脾的運化能力,就會損傷脾的健康。因此,長夏養生一定要注意「健脾利濕」,否則一旦脾氣虛弱,體內的廢物、毒素無法隨著水分排出體外,就會造成全身疲倦、四肢沉重、昏昏欲睡、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或腹瀉等狀況,女性還可能出現腰痠及分泌物增多的症狀。

夏季又熱又濕,當體內的濕熱之氣無法排除,也容易引起毛囊炎與濕疹等皮膚疾病,皮膚發炎伴隨搔癢等問題,往往讓患者在炎夏時痛苦難耐。

初夏養心  長夏養脾胃

相較於西醫的心臟,中醫的「心」涵蓋的範圍更廣泛。「心主血脈」,表示全身的血脈,也就是所有的血管都歸心所管。不過,《黃帝內經》也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意思是心也主宰著人的精神活動與意識思維,由此可知,古人認為心和大腦活動也有關係。郭大維中醫師強調,趁夏季時將心這個臟腑調理好,受惠的不只是心臟及心血管,包括大腦及思緒也變得更清晰、有精神。

夏天的末端濕氣會變得特別重,因此中醫將夏末到初秋這段時間從夏季裡劃分出來,稱為「長夏」。雖然夏季養生的重點在養心,但長夏時濕氣較重,所以還必須特別注意脾胃的健康。

長夏養生首重健脾利濕,因為體內又濕又熱,特別容易導致臟腑上火,出現心火過旺的現象,也會影響心血管循環。因此,長夏時如果能將脾胃調理好,讓體內代謝水分的功能正常,就能清熱降火,進而達到保養心血管的效用。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意思是脾胃在消化食物之後,會將這些營養物質運送、分布至各個臟腑,讓它們得到滋養。反之,若脾胃功能失調,就無法將食物的營養順利的轉化為能量,並且運送至該去的地方。因此可知,脾胃好,吃的營養才能被好好吸收,脾胃功能正常與否,對全身健康影響重大。長夏是養脾健胃的重要時節,此時將脾胃調理好,到了秋季就能好好的將身體的陽氣收藏起來。

脾胃如同人體氣血的製造工廠,好好保養,才能保持氣血充足,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也會變強。

當心!飲食習慣傷心又傷脾

夏季氣候又熱又濕,原本就易耗損心氣及損傷脾胃,如果沒有在飲食及生活上多加留意,除了容易上火之外,也會讓體內濕邪內鬱,對於健康非常不利。郭大維中醫師提醒,夏天應避免下列行為,才能維護心血管及脾胃的健康:

一、貪涼吃冰:炎夏酷熱難耐,很多人會大啖冰品、冷飲或屬性較生冷的食物,這些東西吃多了會讓毛孔緊縮,導致人體散熱功能變差,所以會感覺更加燥熱;此外,太過寒涼的食物,會阻礙脾胃的化濕功能,讓濕氣更不易排出體外。

二、常吃烤炸辣食物:夏季本來就容易火氣大,若常吃烤炸辣等容易讓臟腑上火的食物,可能會造成「火上加火」的情況。當心火太過旺盛時,血液循環就會加快,汗也會流得比較多,心血管的負擔自然也會變重。此外,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觀念,意思是,人體脾胃功能旺盛,就不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因此,若過度服用烤炸辣等重口味食物,脾胃受損,也會使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三、嗜吃高糖或高油類食物:飲食中的油脂及糖分都會增加體內三酸甘油脂的濃度,造成血脂過高的情況,進而增加心血管堵塞及動脈粥狀硬化風險。

四、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經常暴飲暴食的人,一不小心就會吃進太多食物,若這些熱量沒有被消耗完,就會轉變成三酸甘油脂,提升罹患心血管病變的可能性。

五、抽菸喝酒:菸害會造成血管損傷、減少血液中好的膽固醇含量,並且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過量的酒精易導致高血壓、心律不整及心肌受損,恐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留意心血管出問題的警訊

 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變總是來得又急又快,常令患者措手不及,其實,很多心臟及心血管疾病是有前兆的,只要多加觀察,還是有機會看出端倪。當心血管出問題時,血液無法被充分運送至身體各處,體內的含氧量不足,就會導致頭暈、胸悶、胸痛及易喘等症狀。郭大維中醫師提醒,若爬一下樓梯就開始喘,甚至出現胸悶、心悸等情況,就要考慮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

中醫認為健康的人手掌應該是淡紅色或粉紅色,而且顏色均勻、潤澤,並且帶有自然的光亮感,若手掌顏色過紅,表示可能罹患高血壓,當顏色變豔紅時,代表可能有中風的風險。此外,手腳若出現青筋暴露的現象,並且將手舉高一段時間後青筋都沒有消退,表示可能是血液回流有問題,此時最好檢視一下心血管的健康情況。

跟著中醫師一起學養心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宰五臟六腑,身體所有生理機能,都和「心」有關。心的功能影響五臟六腑的運作,若能把心養好,就能更健康長壽,因此,千萬不要錯失夏季這個養心的重要季節。郭大維中醫師認為夏季養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睡「子午覺」,也就是晚上子時(十一至一點)要熟睡,白天的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再小憩片刻。每天的午時經絡循行至心經,是養心的黃金時間,若能在這段時間午睡半小時左右,就能達到養心、補心的效用。「養心宜靜」,盡量讓自己保持心情平靜、情緒和緩,則有助於安心神,也能將身體的氣機調順。

養心血管應該吃什麼

從陰陽五行來看,紅為火,因此中醫認為「紅入心」,能補氣又補血。郭大維中醫師透露枸杞、紅棗及紅麴等紅色藥材或食材,能發揮補心、活血化瘀等效用。此外,五味裡的「苦味」,具有清心瀉火的作用,因此苦瓜、蓮子心等,也是夏季養生必吃的食材。

中醫有「當歸養心湯」這帖方劑,可見當歸也是養心常用藥材。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能補血、活血又理血。另一味夏季養生的良藥,則是陳皮。古人說:「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陳皮味辛苦,不但能理氣調中,還具有清熱、燥濕、消脹氣及養心等功效,非常適合夏季食用。此外,近年來很熱門的「沙棘」,能活血散瘀、促進血液循環,因此也具有保護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用。

當歸陳皮普洱茶  清心又養脾

為何古代認為陳皮的珍貴更勝黃金呢?這是因為陳皮不但可以調脾胃,還能降血壓,搭配能活血的當歸一起沖泡,具有幫助血管舒張、保護心臟等功用。

當歸陳皮普洱茶準備材料:菊花5朵、陳皮3瓣、當歸5克、普洱茶少許。

作法一:先將陳皮、菊花及當歸用自來水沖洗十秒,以去除雜質,並將陳皮剝小塊。

作法二:普洱茶使用500c.c.的滾水泡開。

作法三:加入陳皮、菊花與當歸,蓋上杯蓋悶約五分鐘即可飲用。

提醒:一般人建議飲用量每日500800c.c.,孕婦體質敏感,建議諮詢中醫師後使用。

當歸具有活血、補血及調經止痛等效用,中醫常使用於調理女性婦科問題,其實當歸能擴張動脈、增加血流量,對於維護心血管的功用也非常顯著。


Omega-3及卵磷脂  護心血管好幫手

如果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中的EPA能促進新陳代謝,降低體內的三酸甘油脂,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好幫手;EPADHA都能抗發炎,能發揮保護大腦及心血管的作用。郭大維中醫師建議,想要補充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常吃沙丁魚、鯷魚及鯖魚,除了讓心血管暢通之外,也能讓心血管的彈性更好。

卵磷脂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譽,能幫助血管中的脂肪代謝,避免堆積在血管內壁,同時也能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黃豆、豆漿及蛋黃等,都是卵磷脂的良好來源,常常食用可以清血管,並且減緩血管老化的速度。

養脾胃這樣做

中醫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說法,人體依賴飲食中的營養,以維持生命的活動,若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即使吃再好的食材,身體也無法從中得到養分。由此可知,只要將脾胃調理好,全身臟腑都能得到滋養,對於提升心臟及心血管的健康也很有助益。

養脾胃就要從飲食著手,適時適度、定時定量,是調理脾胃的重要原則。除此之外,郭大維中醫師建議還可以多吃山藥、南瓜及地瓜等黃色或帶天然甘甜味的食材,對於健脾養胃很有幫助。此外,四神湯裡的淮山、芡實、蓮子及茯苓等藥材,可以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而綠豆及薏仁可以清熱解毒,都是夏季祛濕、消暑的好選擇。

夏季養心血管穴位

心臟不夠好的人,夏季可能會出現多汗、疲累及心慌等情況,當血流加速、心跳過快時,也容易導致心悸。郭大維中醫師建議,想要提升心臟及心血管的健康,平時可以多按壓以下穴位:

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線往上二寸(三橫指幅寬),二條肌腱正中處。中醫常說的養生口訣:「內關胃心胸」,舉凡脾胃、心胸不適等問題,只要按摩內關穴,就可以得到改善。多揉按內關穴可以寧心安神,改善心悸,並且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少府穴:位於手掌心,握拳彎曲手指,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少府穴能降心火,是幫助心臟排毒的要穴,除了可以保養心血管之外,對於舒緩心悸、心絞痛等問題,也有不錯的效用。

勞宮穴:握拳彎曲手指,中指指尖處。心包經主管心臟、胸腔及神志方面的問題,而勞宮穴是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刺激勞宮穴能強化心包經,可以清心火、安心神,除了維護心血管的健康,還可以讓思緒變得更清晰。

養心護脾健身操

練習八段錦可以改善全身氣血循環,有利於心臟及心血管的健康,若是想強化心血管機能,建議可以多加練習八段錦的第五式,能達到通暢心包經、去心火等效用。

郭大維中醫師強調,八段錦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的動作,還可以活動到髖關節及骨盆,非常適合久坐的上班族。

暑濕易致心火旺 脾胃功能差

台灣的夏天燠熱又多濕,容易傷心血管又傷脾胃,所以夏季養生重點在於護心血管,又須注重脾胃的健康,一定要更加用心調理才行。炎熱的夏天容易干擾心神,高溫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到了長夏濕熱之邪當令,除了清心火,還要顧脾胃,因此,古人才會說:「夏天養心,長夏養脾胃」。

炎炎夏日裡,許多人都有難入睡或睡不安穩等問題,因而求助中醫。夏季的暑氣讓人體濕、熱夾雜,若再加上生活壓力,就會造成心火旺、心神不寧等問題,睡眠品質一定大打折扣,若是長期失眠,健康也會跟著拉警報。因此,夏季一定要懂得養心,避免心火影響心神,相信睡眠品質就會跟著提升。

夏天常處於濕熱環境之中,脾胃消化功能會變得比較差,胃口也會跟著縮減,在腸胃不好的情況下營養也更難被吸收。對此,郭大維中醫師建議大家,每到夏季一定要做好「除濕」的工作。日常除了利用除濕機維持居家環境的乾燥,也別忘了幫身體排除濕氣,例如:一般人每天喝大約 2000c.c.乾淨的水,或適度運動排汗、排毒等,都有助於提升自己的代謝力,避免濕氣長期聚積在體內。同時,為了預防中暑,也提醒不要長時間待在炎熱的天氣下,當人運動完滿身大汗立刻進入冷氣房,也會因為冷、熱溫度變化大,使血壓上升,為心血管帶來更大的負擔。因此,若能先把汗擦乾,或等衣服乾了再開電風扇或冷氣,可避免外寒夾裡熱的「冷氣病」纏身。從老祖宗累積了數千年的生活心得,學習古老東方的季節養生智慧,相信就能安然度過燠熱難耐的夏季。

 

台灣的夏天燠熱又多濕,容易傷心血管又傷脾胃,所以夏季養生重點在於護心血管,又須注重脾胃的健康,一定要更加用心調理才行。炎熱的夏天容易干擾心神,高溫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到了長夏濕熱之邪當令,除了清心火,還要顧脾胃,因此,古人才會說:「夏天養心,長夏養脾胃」。

炎炎夏日裡,許多人都有難入睡或睡不安穩等問題,因而求助中醫。夏季的暑氣讓人體濕、熱夾雜,若再加上生活壓力,就會造成心火旺、心神不寧等問題,睡眠品質一定大打折扣,若是長期失眠,健康也會跟著拉警報。因此,夏季一定要懂得養心,避免心火影響心神,相信睡眠品質就會跟著提升。

夏天常處於濕熱環境之中,脾胃消化功能會變得比較差,胃口也會跟著縮減,在腸胃不好的情況下營養也更難被吸收。對此,郭大維中醫師建議大家,每到夏季一定要做好「除濕」的工作。日常除了利用除濕機維持居家環境的乾燥,也別忘了幫身體排除濕氣,例如:一般人每天喝大約 2000c.c.乾淨的水,或適度運動排汗、排毒等,都有助於提升自己的代謝力,避免濕氣長期聚積在體內。同時,為了預防中暑,也提醒不要長時間待在炎熱的天氣下,當人運動完滿身大汗立刻進入冷氣房,也會因為冷、熱溫度變化大,使血壓上升,為心血管帶來更大的負擔。因此,若能先把汗擦乾,或等衣服乾了再開電風扇或冷氣,可避免外寒夾裡熱的「冷氣病」纏身。從老祖宗累積了數千年的生活心得,學習古老東方的季節養生智慧,相信就能安然度過燠熱難耐的夏季。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