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的起點,也是陽氣開始上升的季節,因此,正是養生的最佳時機。趁春季將身體調理好,也能為一整年的健康打好基礎。郭大維中醫師表示,依據中醫五行學說來看,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與五臟相對應,也就是春季與肝相應、初夏與心相應、長夏與脾相應、秋季與肺相應,而冬季與腎相應,尤其春天氣候多變化,較容易出現身體陰陽失衡的狀態。因此必須更加注意養身、保肝。
春之卷

春季冷暖交替 多種疾病齊發
春天的節氣包含: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及穀雨。從立春開始,天氣漸漸回暖,植物也開始萌芽,中醫認為此時人體肝臟機能及肝氣特別旺盛,身體腠理(肌肉紋理)與毛孔也較為疏鬆,因此邪氣容易趁虛而入。
春季慎防上呼吸道疾病
春天的主氣是「風」,此時陽氣生發,正值萬物欣欣向榮,溫暖多風的環境,會加速細菌、病毒傳播及生長。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一句話:「春天後母面」,可見春季的天氣多變化,冷暖空氣交替之際,也有利於細菌與病毒繁殖,因此春季是許多傳染性疾病好發的季節,例如感冒、鼻炎、支氣管炎或喉嚨不適等。

春睏讓人疲倦、想睡
郭大維中醫師提醒,春季還須注意春睏找上身的問題。春天萬物甦醒,原本應該是精神充沛、充滿活力的季節,為何會老是犯睏、疲憊或提不起勁呢?原來,從冬天到春天,身體的陽氣會經歷從潛藏到舒展的狀態,為了因應季節轉換,人體會發生暫時性的調節反應,所以會感到睏倦、嗜睡,或精神難以集中。此外,春雨綿綿時濕氣也較重,脾胃虛弱者因為運化功能不好,身體會感覺被濕氣困住了,因此出現身體沉重、全身乏力的狀況。春睏雖然不是大毛病,但嚴重時還是可能影響生活及作息,建議可以多至戶外散步或運動,以對抗睏意。
中西醫都認為肝臟須保養
春季是人體肝氣最暢旺的時候,因此,春天養肝的效果最好,若能趁此時將肝臟調理好,許多健康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在學習如何養肝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肝臟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聯。
現代醫學的臟腑是指「器官」,而中醫的臟腑則是偏向於「功能」,在概念上較為抽象,牽涉的範圍也更為廣泛。郭大維中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代醫學和傳統中醫所說的「肝」,在定義上並非完全相同;從西醫的角度來看,肝臟除了負責消化、代謝及解毒等任務之外,還具有合成的功用,像是白蛋白及血液凝固因子等,都是由肝臟製造的。因此,當肝功能欠佳時,也會影響到免疫力及凝血功能。
中醫的肝除了包含以上功能之外,還負責藏血及疏泄等作用。肝主藏血,意思是說肝臟能儲藏血液及調節血量,當肝血充足時,全身都會得到濡養,反之,若肝血虛,臟腑得不到應有的養分,就會出現臉色黯沉蠟黃、掉髮、頭暈目眩、手腳麻木、眼睛乾澀等問題。郭大維中醫師提到,女性的生理期和肝血充盈與否關係密切,當肝血虛時,不但月經量少,經期也會比較短,因此,中醫幫婦女調經時,一定會從調肝來著手。
肝主疏泄,指的是肝負責疏通、調暢全身的氣血,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造成肝鬱氣滯,進而引發消化機能失調、腹脹、便秘、口乾舌燥、急躁、憂鬱、失眠等種種問題;一旦體內機能運行不暢,導致氣血紊亂或太過亢進,形成肝鬱化火的現象時,還可能提升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見,肝臟的健康有多重要!

當心誤踩傷肝地雷
提到傷害肝臟的行為,一般人都會想到「熬夜爆肝」,郭大維中醫師表示,睡眠習慣確實對肝臟的健康影響重大,熬夜傷肝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睡眠時人體會有較多血液回流至肝臟,從而提升肝臟的代謝功能,經常熬夜的人,肝臟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養,因此無法得到適時的修復。此外,從中醫的理論來看,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經絡循行至膽經,而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則是循行至肝經,正是修復肝膽的良機,此時應該把握時間熟睡,肝臟才能得到最好的休養,若是熬夜不睡覺,肝臟自然也不會好。
郭大維中醫師表示,門診時常碰到經營網拍或需輪夜班的患者,因為經常日夜顛倒,該睡的時間不睡,久而久之肝功能就會受損,即使是年輕、新鮮的肝,仍敵不過熬夜對身體的摧殘。
飲食和肝臟的健康也是息息相關。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經常外食及常吃加工食品,這些都會加重肝臟的負擔,而愛吃烤、炸、辣及花生等容易上火的食物,則會導致肝火太旺,並且耗損體內的津液(滋養身體的液體)。此外,香菸及酒精等有害物質,也都需要經由肝臟分解後再將毒素排出體外,有抽菸習慣或經常飲酒的人,肝臟也較容易受損。
郭大維中醫師提醒,肝的特性為「喜條達而惡抑鬱」,也就是說,肝喜歡條理通達、舒暢,當壓力太大或情緒太過抑鬱時,會因為肝鬱而影響到氣的疏泄,進而危害肝臟的健康。此外,經常久坐不動,也會讓肝的疏泄系統變得不夠通暢。因此,經常熬夜加班、工作緊張、壓大力及久坐、缺乏活動的上班族,一定要更懂得養肝、護肝,才能擁有健康的身心。

跟著中醫師一起學養肝
想要養肝,最重要的是避免增加肝臟的負擔,「熬夜最傷肝」,最好在子時前趕快入睡,才能對肝臟的健康有所助益。此外,即使工作再忙,也別忘了每小時讓自己休息十分鐘,起身動一動,才能促進身體的循環及代謝。記得,避免接觸菸酒等容易傷害肝臟的物質、盡量保持心情平穩,若能每天晨起運動或散步半小時以上,則更有助於提升肝臟的健康。我們常說「肝是沉默的器官」,當肝臟剛開始出問題時,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一般人很難自我察覺異樣,因此,定期抽血追蹤肝功能指數,是確認肝臟健康最直接的方式,例如正常人每一年做一次檢查,而有慢性肝炎者或有肝癌家族病史者,約每三至六個月做一次檢查。一旦肝臟出狀況時,才能及早發現,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養肝應該吃什麼
中醫把人體的臟腑依據五行來分類,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對應五臟的「肝、心、脾、肺、腎」,若是對應到顏色則是「青、赤、黃、白、黑(紫)」,很多的養生方法都是由五行概念衍生而來。郭大維中醫師透露,中醫主張「青色入肝」,綠色葉菜、芭樂或蘆筍等,都是養肝的天然食材。此外,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維生素B含量高的食物,能提升肝臟的代謝功能,因此十字花科裡的花椰菜、芥蘭等,都是維護肝臟健康的好食材。
除了顏色之外,中醫認為飲食中的五味,也能調理不同臟腑,例如,想要避免肝氣過旺,應採取「少酸增甘」的原則,而適量的辛味食物,則是能讓潛藏的陽氣甦醒。郭大維中醫師認為甘草、枸杞、金盞花、山藥等甘味食材或藥材,以及薑、蔥等辛香料,都具有養護肝臟的功能。除此之外,性味辛甘苦涼的杭白菊,能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緩解風熱感冒或咽喉發炎等不適症狀,適合春天服用。

白芍甘草茶 護肝又鎮定情緒
春季是肝氣最為旺盛的時節,非常容易上火,中醫說:「肝木克脾土」,當肝火太旺時,就容易連累到脾胃,導致胃腸不適、消化不良等情況。對此,郭大維中醫師推薦可以飲用「白芍甘草茶」,以調和氣血,進而緩解不適的症狀。白芍甘草茶出自於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養肝鎮靜良方,除了可以達到養肝柔肝、平衡肝火的效用,同時也能鎮定情緒,並且舒緩緊繃的肌肉。
白芍甘草茶準備藥材:白芍10克、甘草5克、紅棗3克、茵陳20克。
作法一:先將藥材用自來水沖洗十秒,以去除藥材上的雜質。
作法二:將1000c.c.的水煮沸,水滾後放入全部藥材。
作法三:熬煮十分鐘,即可飲用。
白芍具有柔肝、養肝血的作用,甘草可以保肝、益脾及補氣,紅棗能安神,茵陳可清熱,這些藥材合用能達到護肝健脾、養血、止痛等效用。白芍甘草茶很適合工作與生活步調緊湊、壓力大的時候飲用,是非常適合現代人的養生茶飲。
養肝重要穴位
穴位調理是中醫特有的養生方式,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功能,除了透過中醫針灸之外,一般人也可以利用按壓、按摩,或者以刮痧、局部熱敷等方式來刺激穴位,都能達到不錯的保健功效。針對春季養肝之道,郭大維中醫師也和大家分享以下三個保肝穴道:
風池穴:位於頸後區,於枕骨的下方,兩條大筋外緣凹窩處。春季養生須特別留意對風邪的防護,而風池就是祛風的要穴。俗話說:「風從後頸入」,脖子後面最容易受風,風池正是風邪最容易入侵人體的門戶,藉由調理風池穴,也能改善各種「風」所引起的問題,例如風寒感冒或頭風、頭痛等。
太衝穴:位於腳背上,在腳拇趾與第二趾間隙往上約一寸(二橫指幅寬)的凹陷處。太衝穴是肝經的大穴,具有疏肝解鬱、清肝明目等效用。常常刺激太衝穴,可以強化肝臟功能,達到祛除肝火的效用,除了緩和焦慮、焦躁的情緒之外,也能改善胸悶、胸痛等情況。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往下三寸(四橫指幅寬)處。足三里穴是養生最常被提及的穴位之一,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通調百病,若是用於養肝、保肝,則能疏肝理氣、調理肝臟氣血,進而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

春季養肝必學健身操
除了食療及穴位按摩之外,透過養生操來伸展拉筋,不但能疏通瘀滯的經絡,讓氣血循環更暢通,也能刺激穴道,達到保健的作用。八段錦是流傳已久的健身功法,具有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及調和身心等功效。八段錦由八個招式所組成,每招都有特別的效用。郭大維中醫師建議,想要在春天養好肝,不妨多練習八段錦的第一式及第七式,可以強健肝臟、疏通肝氣,進而減少慢性病的發生。

春季注意保肝抗風邪
雖然立春開始就代表春天來了,但此時正值冬、春交替之際,乍暖還寒的天氣,如果沒有小心防範風邪,很可能就會傷風、感冒。「風從後頸入、寒從腳下生」,春天日夜溫差大,除了頸部之外,也別忽略腳部的保暖,才能避免病邪侵擾。從中醫的經驗來看,春季正是傷風感冒病患特別多的時候,因為天氣不穩定,常讓人忽略保暖的重要性,建議不妨多帶件外套或圍巾在身上,當氣溫突然下降時,才能幫頸部做好保暖的工作。此外,別忘了晚上十一點前就要入睡,避免吃太過油腻或油炸的食物,最好戒吃宵夜,以免增加肝臟的負擔,有空時多起身活動,讓身體好好舒展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