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業進化、醫療科技發展、農業經營的改變,現代人生活型態的轉變造就出愈來愈多的「新興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
這些「新興污染物」通常由人類活動產生,主要是一些新認定或之前未確認、未受法規規範且存在環境之中的化學污染物,而且對於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具有風險性。
工商業進化、醫療科技發展、農業經營的改變,現代人生活型態的轉變造就出愈來愈多的「新興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
這些「新興污染物」通常由人類活動產生,主要是一些新認定或之前未確認、未受法規規範且存在環境之中的化學污染物,而且對於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具有風險性。
【常見於水污染的新興污染物】
永久性化學物質PFAS、塑膠微粒、藥物、抗生素、農藥、化學肥料、重金屬、放射性物質等,都屬於常見於水污染的新興污染物。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淨水程序及水質標準多半尚未將新興污染物納入考量,當原水含有這類新興污染物時,傳統淨水程序對於新興污染物就可能比較缺乏處理功能。也因此,為了保障民眾的健康,台灣的「飲用水水質標準」也持續進行修正。例如,環境部在2024年就預告將PFAS納入飲用水水質規範,制定PFAS水質標準,並自2025年起加強自主檢測,2027年起加強抽驗及管理。
【常見於空氣污染的新興污染物】
石化工業、交通廢氣產生PM2.5等粒狀污染物,廢棄物焚化爐產生戴奧辛,建材裝潢的甲醛,油煙、拜香的多環芳香化合物,清潔劑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都會造成空氣污染。
塑膠微粒也是近年受關注的空氣污染物質,例如粉刷塗料產生的粉塵、輪胎和地面摩擦產生的粉塵、人造纖維衣物受到摩擦等,都有可能產生塑膠微粒,進而造成空氣污染。就連永久性化學物質PFAS,也可能從水中逸散到空氣裡,在水、空氣、土壤之間循環不滅。
PFAS是什麼?
PFAS是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Poly fluoro alkyl substances)的縮寫,包含全氟烷基化合物、多氟烷基化合物等,PFAS家族的種類數量相當龐大。
PFAS哪裡來?
因為PFAS耐磨、抗污、耐熱、防潑水的特性,日常生活都會用到的防潑水衣物、食品外包裝、不沾鍋、烘焙用具、防污傢飾地毯、殺菌劑、清潔劑等,都可能含有PFAS,半導體廠、電子廠、金屬加工廠等,也都可以見到PFAS的身影。
PFAS的健康危害
由於PFAS性質相當穩定,難以被生物降解、光分解,對於化學分解也有抗性,PFAS被稱為「永久性化學物質」,這代表PFAS會長期存在於環境中。
環境部過去報告就曾指出,台灣6座淨水廠原水或清水驗出屬於PFAS家族的全氟辛酸PFOA,全球水資源的PFAS污染可能超乎想像。目前環境部「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已經公告PFAS(包含PFOA、PFOS等)為毒化物,科學家監測及監管的PFAS約14000種。
PFAS不只會造成雨水、飲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還會透過食物鏈層層疊加,不斷累積在高階消費者及人體之中,對於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覷。
PFAS是一種環境賀爾蒙物質,目前已發現部分PFAS會削弱免疫系統、抑制免疫功能,也可能干擾內分泌,使精子品質下降、不孕,還可能造成肝臟、腎臟、甲狀腺、心血管等器官功能的損傷,亦有致癌的可能性。
塑膠微粒是什麼?
塑膠微粒是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碎片,小於1微米稱為「奈米塑膠微粒」。常見材質包含PP(Polypropylene,聚丙烯)、PE(Polyethylene,聚乙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尼龍(Nylon / Polyamide fibers,PA、聚醯胺纖維)。
塑膠微粒哪裡來?
塑膠微粒可能是製造時就小於5毫米,例如洗面乳的微珠,也可能是其他大尺寸塑膠製品分解而來,例如輪胎、人工合成纖維衣物等。
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
塑膠微粒存在空氣或廢水中,經由大氣循環、水循環進入海洋,經由攝食累積在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體內,甚至普遍存在於瓶裝水、自來水中。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市售瓶裝水平均每公升含有24萬個塑膠微粒,其中9成為奈米塑膠微粒。台灣過去一項調查也發現,經過淨化的自來水仍有44%含有少量塑膠微粒。
資料指出,全球每人每年都會攝入約2200萬個塑膠微粒,塑膠微粒可穿越皮膚黏膜的屏障、進入血液並累積在器官,還會透過食物鏈在人體之中加速累積,值得留意的是,塑膠製程可能添加塑化劑、雙酚A,部分塑膠微粒易吸附並釋放有毒物質。
塑膠微粒在體內除了會誘發慢性發炎,目前也被認為可能和失智、心肌梗塞及中風、呼吸道疾病、肺癌、生殖系統損傷、肝臟損傷、胎兒發育等有關。
藥物殘留有哪些?
常見有解熱鎮痛消炎藥、抗生素、安眠藥、鎮定劑、抗憂鬱劑、雌激素等。
藥物殘留哪裡來?
台灣人每年丟棄的藥物多達193公噸,許多人習慣把藥物當作一般垃圾丟棄,甚至會將藥物或沖進馬桶。除了未經服用的藥物,人體用藥或動物用藥也會殘留在排泄物中,經由醫療廢水等途徑,進而造成環境的污染。
藥物殘留的健康危害
喝下含有藥物殘留的水,依藥物性質不同,有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受到藥物破壞,也可能使得荷爾蒙受到藥物干擾而影響生殖功能。
不僅如此,台大環工所水質研究發現,台灣各大河川都有微量藥物殘留,包含解熱鎮痛消炎藥(乙醯胺酚、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等)、抗生素(紅黴素等)等上千種新興藥物,抗生素殘留量遠超過歐盟等國家標準,高達德國的1500倍、加拿大的800倍。恐製造出WHO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的抗藥性超級細菌,使台灣人未來生病無藥可治。
而水中有糖尿病用藥二甲雙胍(metformi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加氯消毒也可能產生亞硝胺等消毒副產物,例如二甲基亞硝胺(NDMA)具有強肝臟毒性,動物實驗證明有致癌性,對人體影響尚不明確,但長期大量接觸NDMA可能提升罹癌機率。
農業/工業產生物有哪些?
農業方面包含:化學肥料如氮肥、磷肥,化學農藥如除草劑、殺蟲劑等,許多肥料、農藥都含有重金屬;常見的工業產生物,例如工業廢水經常含有鉛、汞、鎘等重金屬。
農業/工業產生物哪裡來?
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等,都是現代農業用以維持產量及品質的常見手段,除了經由農場排放廢水或施藥時飛散、田水溢流、空氣沉降等多重途徑進入水中,若是過量使用,殘留在環境中的可能性就會大增,若是施用農藥或肥料之後正好下大雨,土壤中的農藥或肥料更可能因為雨水沖刷而大量流失、滲入水中,不僅影響生態,也會衝擊飲用水的水質。
而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經常要運用大量的水,包含採礦選礦、金屬冶煉、煉焦媒氣、石油加工、造紙、皮革加工、紡織印染業、食品工業等,都可能產生廢水,以電鍍工廠排放的廢水為例,就可能夾帶鉻、鎘、鎳、鋅、銅等有毒重金屬,強酸、強鹼物質,以及氰化物等帶有劇毒的物質,若沒有適當處理就擅自排出廢水,將使污染物質進入飲水系統,危害健康。
農業/工業產生物的健康危害
以農藥為例,WHO將農藥認定為第二級致癌物,大部分民眾都對農藥有警覺心,卻認為農藥大多會殘留在蔬果等農產品的表面,勤於清洗蔬果的同時,卻遺漏了農藥也可能殘留在水中,或是可能經由食物鏈層層相加,最後仍然被我們吃下肚。
當農藥經由水污染等途徑進入人體,許多農藥都屬於環境荷爾蒙,可能使男性精子畸形、精子活動力減弱,女性子宮內膜病變、卵巢囊腫,甚至導致不孕,在兒童可能導致性早熟、過動症等發育問題;農藥也具有肝腎毒素,長期累積將使肝腎功能受損;農藥所含的重金屬等,可能損害神經系統,讓人終日疲勞、失眠、憂鬱或躁鬱,並提高失智症風險;農藥也會影響消化系統,造成便秘、胃食道逆流、腹脹,造成大腸瘜肉等癌症病變,使罹癌風險也跟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