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成常態,氣候變遷也會加重污染!

颱風、大雨等天災過後,就要小心自來水可能變得混濁;寒流來時除了低溫,還要特別留意空氣污染。科學家預估未來氣候還會更極端,對水污染、空氣污染的影響更是遠遠不只如此!

 

水污染的未來進行式

 

台灣自來水的原水水源,主要來自地面水(水庫、攔河堰)、伏流水(淺井)、地下水(深井),還有淡化的海水,因此氣候變化和水質密切相關。

 

舉例來說,颱風侵襲時,大雨會將大量污染物從土壤中沖刷入水庫,例如水源地或河川附近的農藥、畜牧業的化學合成用藥,環境荷爾蒙等新興污染物等。颱風停水前後,運送水管內也會產生「水鎚現象」,剝蝕水管內重金屬或雜質進入水中。過去也有研究發現,2015年的蘇迪勒颱風過後,自來水的三鹵甲烷含量比颱風前增加了4成到2倍多。

 

極端乾旱、極端暴雨,都必須面對水質危機

 

環境部、國科會近日發表《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指出台灣豐枯水期差距愈來愈大,乾旱的強度和頻率提高。當水源量減少,硝酸鹽、重金屬等污染濃度也隨之提高,地下水超抽可能使水源混入有害物質,水溫升高也會促進藻類快速繁殖,產生微囊藻毒素等有毒物質。

 

相對於乾旱,極端暴雨也會更常發生。報告表示,現在50年一次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一次。颱風和梅雨都是台灣水資源的主要來源,未來影響台灣的颱風減少,但強颱增加,淹水範圍和發生機率都提高,淹水50公分以上的狀況也會增加。氣象署觀察也發現,近年來台灣梅雨季雨量變化大,而且有降雨集中的趨勢。

 

強降雨、淹水都可能造成土石流、沖刷農地,使得農藥、肥料、重金屬等污染物質進入水源,導致水源污染加劇,自來水廠短期無法負荷,原水混濁、大腸桿菌等微生物超標,為維持水質標準,自來水消毒劑使用量也會提高,連帶使得水質的維護變得更加困難。

空氣污染的未來進行式

 

冬天真的多空污嗎?TCCIP(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文章分析,台灣的空氣品質不良事件的確有明顯季節特徵,以每年秋天到隔年春天為主。

 

這段時間,除了容易有來自境外、境內的污染物,冬天低溫會使得空氣污染物質不容易擴散,容易累積在接近地面處,相較之下,夏天高溫的上升氣流使空污擴散範圍比較大,再加上午後對流、颱風等降水較多可洗除、吸附污染物,因此夏天的戶外空氣品質普遍較佳。

 

至於室內空氣品質,則是任何時候都要格外留意。冬天戶外空氣品質差,室內空污約有60-70%來自戶外;夏天高溫潮濕,易孳生塵蟎、黴菌等過敏原,也會使建材裝潢的甲醛等大量釋放;加上夏天吹冷氣或冬天太寒冷而關閉門窗,都會讓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升高。

 

極端高溫、極端溫差,乾淨的空氣更加稀缺

 

從「全球暖化」到「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全世界都愈來愈熱,台灣也不例外。《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提到,過去百年台灣地區全年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1.5℃,未來夏天真的會愈來愈長,甚至可能一年有7個月都是夏天高溫氣候。

 

簡單來說,冬天愈來愈短,夏天愈來愈長。雖然冬天變短了,暖化仍然會使台灣秋冬季的空氣品質愈來愈差,因為全球暖化的溫度變化,也會造成亞洲地區的大尺度環流改變、冬季季風減弱,更加不利於空氣污染物質的擴散,就會加劇PM2.5、臭氧等空氣污染物質的影響。

 

台灣研究更發現,溫差的劇烈變化也會加重空氣污染,例如氣溫從昨天的30℃降至今天的25℃,5℃溫差就可能使氣流滯留,空氣擴散效益變差,而使PM2.5等空污加重。

 

至於室內空氣品質的未來變化,基於戶外空氣品質不斷劣化,可以預期室內空氣品質也會受到連累,而且民眾可能會傾向平時多關閉門窗,以降低戶外空污造成的健康影響,在此同時,家中原本的空氣污染源也會持續累積,因此格外要留意室內空氣品質是否優良。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