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醫師,我有問題

胃~ 醫師,我有問題

很多人長期為慢性咳嗽、乾咳所困擾,甚至聲音變得愈來愈沙啞,但就醫檢查又沒有感冒或過敏等狀況,其實這很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引起的。吳明珠中醫師指出,中醫有「胃咳」這個名詞,清楚指出有些咳嗽的原因和胃出問題有關;原來,當胃食道逆流、胃酸往上跑時,會進一步侵襲喉嚨,所以才會老是感覺喉嚨癢癢或一直想咳嗽。造成胃咳的原因除了飲食、生活作息及情緒之外,和體型肥胖也有關係,因為脂肪將肚子往上頂,進而讓胃跟食道的距離縮短,喉嚨也跟著遭殃。

胃酸的功用原本是消化、分解食物,一旦分泌過多,就會侵饋胃黏膜,並且讓它逐漸變薄。吳明珠中醫師認為,現代人的飲食型態常導致胃部吃不消,例如為了趕時間吃太快、喜歡吃到飽、嗜吃辛辣刺激食物或甜點,以及愛喝咖啡、茶及酒等,都會刺激胃酸分泌,導致胃發炎及黏膜變薄。此外,上了年紀的銀髮族無論是吃太飽或沒吃,都易導致腸胃不適,甚至拉肚子,表示腸胃黏膜有萎縮、退化的現象。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胃及消化道的問題不只和「脾胃」有關,也可能是「肝」出問題。中醫說:「肝木剋脾土」,意思是當肝失疏泄,會導致脾失健運;由於肝和情緒的抒發有關,當壓力過大或心情不好時,就會間接影響到脾胃,因此,中醫有時也會使用「加味逍遙丸」等疏肝理氣的處方,來調理脾胃的問題。

既然胃酸過多及胃黏膜變薄是造成胃部不適的主因,只要減少胃酸分泌、提升胃黏膜的保護力,就能有效緩解胃潰瘍、胃發炎或胃食道逆流所引發的症狀。現代醫學主張保護胃黏膜或減少胃酸分泌的作法,其實和中醫「健脾養胃」的觀念不謀而合。吳明珠中醫師強調,「脾胃要三分治、七分養」,當身體不舒服時,當然應該先治療來緩解症狀;不過,「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臟腑的修復需要時間,一步步慢慢的調理,才能讓脾胃恢復至最佳狀態。

中醫是集老祖宗數千年的養生智慧,而傳統中醫裡,原本就常會使用「小建中湯」、「理中湯」等名方來調養脾胃;其中,小建中湯是由飴糖(膠飴)、白芍、紅棗、甘草、桂枝、生薑等藥材所組成,而理中湯所使用的藥材則包括人參、白朮、生薑及甘草等。「小建中湯不只能溫中補虛,還能減緩腸胃蠕動的速度、舒緩平滑肌痙攣的症狀,因此能有效改善腸胃不適或肚子痛等狀況。」吳明珠中醫師提到,由於小建中湯味道甜甜的,小朋友的接受度也很高,臨床上常用來調理幼兒脾胃不佳的情形。至於理中湯,因為能溫脾胃、祛寒邪,對於氣虛、拉肚子、胃口欠佳等症狀也都很有效。

從中醫的理論來看,五行「木、火、土、金、水」及五色的「青、赤、黃、白、黑」,分別對應五臟的「肝、心、脾、肺、腎」;脾在五行中屬土,五色中屬黃色,

保養脾胃可以從攝取黃色食物來下手。吳明珠中醫師表示,南瓜、地瓜、玉米、小米、黃豆等五穀根莖類食物,不但營養價值高,且具滋養脾胃的作用。她提到,《黃帝內經》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先、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可見,五穀是最為養身的,它們不但是氣血生化之源,同時又能益胃健脾。

現今很多女性注重身材,不敢多吃澱粉,長期下來易導致脾胃能量不足。其實,早上7點到11點之間,是脾胃運行的主要時辰,也是適合吃這類食物的好時機,不但不容易發胖,對調理脾胃也有極大的幫助。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