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日期: 2023/09/22

40歲之後每天多做一件事,讓生活更有品質


40歲之後每天多做一件事,讓生活更有品質

文章來源:康健

健檢報告出現紅字已是現代人的常態,許多人為了降低三高風險,開始儘量清淡飲食、少吃肉多蔬菜,卻忽略了「蛋白質攝取不足」潛藏的健康風險。想要在減少負擔的同時兼顧基礎營養,建議減少紅肉等飽和脂肪高的動物性蛋白質,適時增加「植物性蛋白質」可預防慢性疾病,降低死亡率。

隨著年紀增長,你是否也感到體力越來越差,身體沒有以前靈活,還經常覺得腰痠背痛?這些,都可能是肌肉量下滑的警訊。研究指出,成年人在30歲後肌肉每年流失1%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而蛋白質攝取不足不只會加速肌肉流失,也和全身的各項機能與體態維持有關。


全身上下由內到外?都需要蛋白質當原料&燃料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營養師呂美寶說明,食物中的蛋白質經消化吸收後分解成更小的胺基酸元件,就像樂高積木一樣會在體內組合成不同功能的蛋白質供身體運用,大到毛髮、指甲等身體結構,小到輸送血液的紅血球、甚至是每一個細胞都需要靠胺基酸的組成。「因此蛋白質對身體的各項功能和修復都很重要。」呂美寶表示,我們的新陳代謝、免疫功能、荷爾蒙製造、神經傳導、肌膚的膠原蛋白合成…..全都需要足夠的蛋白質來維持。

身體的一些小警訊,也可能正在提醒你該多補充蛋白質了,例如容易掉髮就是蛋白質不足的表徵之一。「如果蛋白質不夠,身體會優先配給生存必需的器官,毛髮相對是不那麼優先的。」此外,有些人飲食控制成效不佳、耐不住餓,也可能是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身體容易有飢餓感。

補足基礎營養素,植物性蛋白質更好 ?

一般人每日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為「自己的體重(公斤)乘上1.1 公克」,例如體重50公斤的成年人一天要攝取約55公克的蛋白質,孕婦和青少年、兒童則需要更高的攝取量。此外,老年人因為牙口不好、消化道機能減弱,以及術後需要修復的族群,還有健身運動族群,也都需要比一般人更高的蛋白質。

在蛋白質來源方面,呂美寶指出,植物性和動物性蛋白質各有優缺點,日常飲食最好兩者都能均衡攝取,她也提醒:「動物性蛋白質中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但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也可能會吃下過多飽和脂肪或膽固醇。」臨床個案中也發現,常吃牛肉等紅肉的族群,多半也較容易出現體脂肪、血脂、膽固醇較高的情況。此外,這些肉品經常採用高溫燒、烤、煎等烹調方式,肉品中的飽和脂肪氧化也會造成身體發炎、腸胃菌相改變,進一步影響健康。

每一餐都有植物性蛋白質 有助抗老化、調整新陳代謝

相對於肉類蛋白質來源潛藏著這些不受歡迎的健康負擔,從植物性來源攝取蛋白質則多了膳食纖維、植化素、維生素、礦物質、大豆異黃酮等有益健康的成分。

2020年一篇發表於JAMA期刊的研究,回溯了416千位受試者的飲食習慣16年,發現如果用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來取代部分動物性蛋白質,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植物性蛋白也能幫助預防老化,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呂美寶指出,40歲以上,尤其是三高族群,都應該關注自己每一天、每一餐是否吃到了植物性蛋白質,以幫助預防老化、調整新陳代謝。「如果你希望五年之後還能維持現在良好身體功能狀況,那你就要留意。」

呂美寶建議,動物性蛋白質較理想的來源是魚肉、雞肉、海鮮、蛋,雞肉則以脂肪含量較低的雞胸部位較為健康。植物性來源方面,大豆、豌豆、毛豆等豆類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素材,需要留意的是,由於不是每一種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都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建議可以和穀類搭配,以完善胺基酸的攝取。

蛋白質補充品誰該吃?怎麼選?

如果腸胃道消化吸收功能較弱,或是身體需求較高,從飲食中獲得的蛋白質有限,可適時透過蛋白質補充品來做輔助補充。呂美寶建議可以從以下特點來挑選優質的蛋白質補充品:

* 建議選擇全植物配方,例如大豆、豌豆等,以避免多餘負擔,但仍須兼顧蛋白質含量和品質,挑選含有9種完整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複合式植物蛋白來源的搭配是比單一來源更好的選擇。

* 需考慮到必需胺基酸含量,以及攝取後的消化率,如果兩者分數都很高,PDCAAS(蛋白質消化率校正之胺基酸分數)也會較高。目前蛋白質國際公認評價最高標準為=1

* 盡可能選擇熱量較低、沒有膽固醇、乳糖以及色素香料等人工添加物的配方,以減少多餘負擔。

上述適合族群僅為參考,實際仍須按照個人身體狀況評估。

最後,呂美寶也提醒,蛋白質的攝取應避免集中在一餐,最好早、中、晚適度補給,才能提高吸收利用率。尤其早餐中的蛋白質還擔負著「醒腦」的作用,有了蛋白質幫助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有助於提升一整天的學習、專注、反應力。從現在開始留意每一餐的蛋白質攝取,為每一天儲備滿滿的健康活力!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