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早一步 靈活有保固

關節健康是行動靈活的關鍵,然而隨著年紀增長,與關節相關的關鍵營養素會默默地流失,影響未來行動力。一般人的關節從35歲即開始逐漸退化,尤其40歲以後更加有感!因此提早在邁向熟齡之前,就必須注重保養,預防因退化性關節炎所帶來疼痛不適,才能在圓夢的路上,擁有靈活行動力,享受精彩人生,長長久久。

當出現這些徵兆,當心關節已經在逐步退化中:

經常久坐或姿勢不良,習慣性的只用特定肌肉出力,產生肌肉勞損、肌力不足,腰椎承受不均勻的壓力,進而導致發炎退化,形成腰椎間盤突出。若置之不理,容易導致下肢麻木、下肢肌肉無力,下背痛或坐骨神經痛,嚴重的神經壓迫甚至會影響大小便的控制。  

而長時間坐姿不良,導致肌肉失衡,腹、臀、大腿和下背部的肌肉群,部分緊繃、部分無力,產生「下交叉症候群」,除了疼痛外,更會引發坐骨神經痛、腰椎滑脫,影響下肢功能或膝蓋疼痛,大幅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

危險族群:上班族、追劇族、麻將族、體重過重者

長期坐在電腦前,若「頭太前面、低頭駝背、腰部下沉」,顯示姿勢不正確對頸椎的負擔相當大。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像是把手機掛在胸前、掛識別證、戴項鍊、繫領帶、女性穿太緊的內衣都可能增加頸部負擔,加速頸椎老化。

現代人因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頸椎受到壓迫,初期會出現肩頸痠痛、肌肉疲勞、頸部活動範圍減少,嚴重時會有手麻、手抖等症狀,還可能導致視力障礙、吞嚥困難、下肢癱瘓等嚴重後果。更嚴重時出現頸椎間盤突出,還會導致上臂麻木無力、肌肉無力,頸部痠痛或頭暈頭痛等症狀。

危險族群:滑手機低頭族、辦公族、K書族、手機掛在胸前族


由於膝關節中的軟骨逐漸退化,或長期使用造成磨損,使骨骼間的摩擦增加,形成喀喀或沙沙聲響。若持續置之不理,可能會導致關節退化的嚴重症狀。

當關節輕度發炎時,會出現輕微痠痛、紅腫、緊繃、疼痛感,若軟骨走向纖維化,在氣溫變化或進行活動時,關節會出現無力及中度疼痛感。若再嚴重到軟骨出現碎片,則關節會非常疼痛,無法久站久行,直到軟骨磨損殆盡,關節沾黏、變形、腫脹,甚至積水,不但行動力受到限制,還會有肌肉鬆弛或跌倒骨折的風險。

危險族群:年長者、運動過度、體重過重、關節曾受過傷者

久坐族
伸伸脊椎,鬆鬆臀肌,減少久坐的壓迫與磨損。

久站族
學習良好站姿,提升穩定度,伸展小腿肚。

運動族
加強髖部發力,幫助肌肉放鬆,減緩膝蓋不適感。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