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菌-腸道菌叢好壞 決定全身健康

腸道就像人體的第二個大腦,是全身健康的基礎,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腸道環境照顧好,為所有的營養吸收做準備。身體經過一整夜的飢餓狀態,到了早上79點期間,也是消化吸收最佳的黃金時期,起床後可以在空腹時先喝一杯好水,除了補充睡眠時所流失的水分,也能將腸道沖洗潤滑一下,幫助排便,並準備好一天的生理運作。

早晨在腸道尚未開始運作前,首要工作就是先補充足夠的優質益生菌,讓多數好菌進入腸道卡位,並不斷增生繁殖。腸道中住著上千種細菌,而這上千種細菌,總數量多達100200兆個。在健康的腸道中,好菌數量多且豐富多樣,當菌相失去穩定,壞菌多於好菌,腸道失衡就容易罹患各種疾病。早晨先將菌相平衡的環境建立好,讓壞菌無法作亂。

腸道黏膜是守護人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能夠幫身體抵禦有害物質,此外,腸道菌也被證實和大腸癌、關節炎、肥胖、帕金森氏症,甚至是情緒都息息相關。由此可見,腸道主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而養好腸道菌就等於掌握了全身健康的重要密碼。

一大早養成好菌充沛的腸道環境後,最直接的影響之一,就是可以提升營養吸收的效果。當食物吃下肚後,經過體內消化液的作用,透過消化酵素,將食物從大分子變成易於吸收的小分子,這些消化作用在健康的腸道中順利進行。

膳食纖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就是益生菌的好搭檔「益菌生」。益菌生簡單來說就是益生菌的糧食。其中食物所含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卻是人體無法消化的物質,益生菌反而能將膳食纖維分解利用,形成對人體有益的代謝物質,像是短鏈脂肪酸(SCFA)的乙、丙、丁酸,成為腸道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能維持腸道黏膜健康,並具有抑制害菌與促進益菌生長的功能,有助於減少腸胃不適感和消化問題的發生。

建議以富含纖維的營養補充品來補足每日需求量,並同時搭配益生菌的補充,讓好菌進駐,擁有好的消化道環境,就能留下更多營養。

越來越多人選擇植物性蛋白作為日常蛋白質的來源,植物蛋白的組合中,又以大豆、豌豆、小麥,三種植物來源的搭配最為優質。相較於動物蛋白,植物性蛋白脂肪含量低,不含膽固醇及乳糖,沒有太多負擔。在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前先補充益生菌,經實驗證實,可促進植物性蛋白消化分解為游離胺基酸。胺基酸是蛋白質的小單位,被人體消化利用後,成為肌肉、骨骼、皮膚及身體各器官的健康基礎,也是維持免疫系統的重要支柱。胺基酸也是修護腸道黏膜組織及守護腸軸訊號傳導的大功臣。

Omega-3脂肪酸本身即具有多重功能,可維護心血管健康、減少身體發炎反應、增進眼腦保健等。腸道中的微生物菌叢會調節Omega-3的吸收代謝,而Omega-3也會影響腸道的微生物菌叢。研究顯示,當益生菌與Omega-3脂肪酸一起食用,對於減緩發炎反應、降低脂肪肝、調節血糖、體重控制等方面都有正向好處,兩者共同攜手,能打造保健效益更佳的好體質。

多彩蔬果中蘊含著各式各樣的植物營養素,例如生物類黃酮、花青素、茄紅素、多酚類等,這些營養素與益生菌存在著互惠共利的關係,可算是消化道中的好麻吉! 腸道中的益生菌,有助植物營養素的代謝,能將植物營養素轉換成不同結構的活性成分,更有利身體的運用,例如將原花青素(PACs)代謝為芳香酸類,以小分子結構運輸並發揮作用,可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血管彈性。而各式各樣的植物營養素,能調節腸道菌叢的平衡,增加益菌、減少壞菌,還能為腸道微生物環境帶來多樣性,彼此相得益彰。

「常活指南」透過有趣圖卡輕鬆開啟話題,與朋友一起為身體開啟兩周的養好菌計畫,將養好腸道的概念帶入日常生活,腸道保養就從現在開始!

腸道是營養素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腸將食物殘渣推向大腸,形成糞便排出,如果腸道出問題,就會影響營養吸收及排便,而廢物累積在體內太久,日積月累形成宿便,影響健康和體重。如果腸道不乾淨,體內壞菌多,會導致體內發炎反應,身體容易囤積脂肪,因此「淨化腸道」是減重的第一步。

想要養好腸道,就要從居住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群開始照顧,在健康的腸道中,好菌數量多且豐富多樣。研究顯示,腸道菌相是控制體重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肥胖者體內的腸道菌多樣性,往往比非肥胖者來得低,而多樣性較低的非肥胖者也會較容易發胖。每天補充益生菌搭配膳食纖維,就可強化腸道菌相的多樣性。

「短鏈脂肪酸」是腸道益生菌在發酵膳食纖維後產生的代謝產物,與荷爾蒙有相似作用,能被腸道吸收進血液,能提升飽足感、促進脂肪燃燒、讓身體有效地利用血糖,減少脂肪堆積。

有了益生菌的助攻,打造健康的腸道菌相,再搭配飲食管控,攝取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且營養均衡的餐食或營養飲品,減重自然水到渠成!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