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日期: 2025/03/19

重視健康餘命 重塑高齡社會競爭力:行動力與營養是決勝關鍵!

重視健康餘命 重塑高齡社會競爭力:行動力與營養是決勝關鍵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在論壇中分享健康餘命的關鍵為運動跟營養。

根據統計,國人平均壽命約80歲,但「不健康餘命」仍高達8年,等於國人平均10%的壽命是不健康的,需要臥床、接受他人照顧或醫療照護,這也意味著政府必須投入龐大國家預算支應醫療支出。

作為全球營養保健的領導品牌,安麗全力支持政府推動「健康台灣」政策,並首次贊助「2025健康台灣樂齡論壇」活動,邀請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演講分享,呼籲大家重視健康餘命,以實現「健康台灣」的願景!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2025健康台灣樂齡論壇」中也直指台灣高齡化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延長壽命之餘,更要提升生活品質。當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健康餘命已從個人議題,躍升為攸關國家永續發展的戰略核心。

卓院長強調,面對人口結構轉變,提升健康餘命已成為國家優先任務。而不健康餘命每減少1%,意味著能省下數百億醫療支出,以及上萬家庭照護負擔的減輕。當延長壽命不再是衡量醫療成就的唯一標準,健康餘命正成為評估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面對人口結構轉變,提升健康餘命已成為國家優先任務。延長壽命之餘,更要提升生活品質。

主動預防,比病後醫療更有效

論壇中,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分享兩個核心指標:DALY(失能調整生命年)與QALY(品質調整壽命年),前者衡量疾病對人口健康的負擔,也就是計算因疾病造成的健康損失年數,後者則關注如何透過健康促進與預防,改善個體健康狀態,相當於衡量醫療介入後能增加的健康生活品質年數。

QALY的概念不只要延長壽命,更要確保這段時間的生活品質,」劉院長指出,「然而,現行醫療體系資源配置仍偏向疾病治療而非預防,導致許多可避免的疾病最終演變為沉重的健康與經濟負擔。」

預防醫學的價值在於未病先防。劉院長引用研究證實:「成功預防一例肝癌可挽回17.5年健康餘命,而發病後即使使用最先進的標靶治療,最多僅能挽回3.1年健康餘命。」另一項研究也佐證,大腸癌篩檢陽性後搭配大腸鏡的檢查,能使患者減少近3年的生命損失及半年的就業損失。

當重大疾病發生,病人可能因長期治療或併發症而失能,進一步增加長照系統壓力。而若能從源頭降低疾病發生率,「預防勝於治療」可不只造福個人健康,繼續工作服務社會,也節省長照成本,使醫療與社會福利資源更永續發展。

運動與營養,為健康餘命奠基

「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劉院長引述台大復健教授連倚南的這句話,精準道出了行動力對健康餘命的關鍵影響。劉院長強調,健康餘命的提升需從個人生活型態著手,如美國心臟協會提出的「Life's Essential 8」不只是護心八箭,更是日常健康指南,涵蓋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等八大面向,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有利於延長810年的健康餘命。

身為復健醫學專家,劉院長指出,行動能力是預測健康餘命的重要因子。「肥胖與久坐不動已成為全球健康挑戰,不只增加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與肌少症及失能風險息息相關。」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與骨密度逐漸流失,若不積極維持,將導致行動能力下降,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劉院長鼓勵,即使是短時間、多頻率的運動,如每天步行10分鐘或以爬樓梯取代電梯,都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與降低肥胖風險,劉院長也以自己為例,他每天在醫院各病房的移動都把握機會走樓梯,很少搭電梯。

安麗紐崔萊長期推動極致健康生活,為協助民眾系統性改善行動力,據科學原理總結出維持關鍵靈活三大要素:正確姿勢、肌力鍛鍊與營養補充,旨在從根本改善關節功能與活動力,並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強化肌肉與關節健康,逐步建立持久的健康管理習慣,盼提供民眾循序漸進改善行動力的策略。

28天靈活指南打造行動力。

飲食和運動是延長健康餘命的關鍵,除了透過全身筋膜伸展、深蹲等運動來強化關鍵肌群、提升行動能力,營養補充同樣是奠定健康基礎的重要一環。例如,攝取優質蛋白質、玻尿酸、植物胜肽、鈣鎂與維生素D、葡萄糖胺及魚油等,有助於維持身體機能與靈活度。搭配適度的負重運動,有效鍛鍊肌肉,為健康行動力打下穩固基礎。

當健康餘命成為國家戰略,台灣正展開一場全民健康革命,透過改善飲食、運動習慣與營養補充,當每個人都能主動參與,健康餘命延長的願景終能成真。

 

 

備註:

DALY:失能調整生命年,衡量疾病對人口健康的負擔,即計算因疾病造成的健康損失年數,越低越好。

QALY:品質調整壽命年,衡量醫療介入後能增加的健康生活品質年數,越高越好。

*蛋白質:有助於肌肉生長。

 

文章轉載自:《天下雜誌》

我要分享文章
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分享
此功能僅為 直銷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