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油唯一指定rTG型態?專業醫師帶你破除魚油迷思!
文章來源:良醫健康
發文日期: 2024/06/20
魚油唯一指定rTG型態?專業醫師帶你破除魚油迷思!
文章來源:良醫健康
▲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敬睿表示,型態或濃度並非選購魚油最重要的事,有效性及安全性才是應該注意的重點。
隨著保健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會利用補充保健產品來促進健康,其中魚油更是熱銷排行榜中的常客。不過,市售魚油品牌眾多,民眾在購買時不是有選擇障礙,就是被各家廣告詞牽著鼻子走,例如近來許多廠商主打rTG型態魚油濃度和吸收率都最高,因此效用最好,其實這是一種迷思。究竟,魚油應該如何選才對呢?就讓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敬睿幫大家釐清正確觀念,破除似是而非的迷思!
迷思一、高濃度等於好魚油?
正解:提高濃度只是縮小魚油膠囊的體積,方便使用者吞服,並不代表高含量;攝取足夠劑量的EPA及DHA,才是有效的關鍵。 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敬睿建議EPA及DHA加起來的每日攝取量要達1000毫克以上,對於維持健康才更有助益。
另外要提醒的是,魚油吃進肚子裡之後,必須先經由胃腸的分解、消化,營養成分才會從血液被送至全身;然而,從胃至腸道,再到血液的過程中,每過一關,吸收量都會被打折,因此,除了吃到足夠的劑量,還必須提升吸收率,魚油的營養價值才能完整發揮。
迷思二、 rTG型態是最佳的魚油型態?
正解:不同型態的魚油各有優勢,rTG型態魚油並非唯一選擇。
依照魚油萃取的方式,可分為TG(三酸甘油酯型)、EE(乙酯型)及rTG(乙酯型還原三酸甘油酯型)等三種型態:
TG型態:萃取魚的皮下脂肪,並且透過精煉去除雜質,由於加工少,是最接近天然的魚油型態。
EE型態:利用酯化反應改變分子結構來提高濃度,再進一步精煉及去除雜質。因為分子結構的改變,以往需透過身體轉化代謝才能被利用,不過,目前業界已發現,EE型態搭配SEDDS吸收提升科技,經人體實驗證實可顯著增加吸收率。
rTG型態:藉由重新酯化,將乙酯型魚油還原成三酸甘油酯型態,和EE型態一樣,皆屬於高濃度魚油,不過,由於加工程序多、技術門檻高,成本也較高。
陳敬睿表示,型態只是用來分類魚油的方式,與其關心型態,不如注意產品所含劑量和吸收率,以確保吃下的魚油都被充分吸收;另外,魚油的品質、來源、認證等安全性的資訊,也是挑選時值得留意的。
▲業界發現,EE型態搭配SEDDS吸收提升科技,經人體實證可顯著增加吸收率。
迷思三、EE型態的魚油含有乙醇,可能傷害肝臟及胰臟?
正解:每日份的EE型態魚油只含有極微量的乙醇,人體可自然代謝,並不會造成負擔。
EE型態魚油在製程中會添加乙醇,藉以改變魚油分子結構,因此有些人擔心會傷害肝臟及胰臟的健康;實際上,EE型態魚油所含的乙醇非常少,而我們平常吃的果汁、麵包中也都有微量乙醇的存在,比起喝酒直接攝取大量乙醇,EE型態魚油的乙醇含量,對健康帶來危害可說是微乎其微。
迷思四、海洋汙染日益嚴重,補充魚油也可能吃進重金屬,反而對健康不利?
正解:選擇「國際權威認證」與能「全程追溯」的產品,較能確保魚油的品質與安全性。
選購魚油產品時首先須留意,是否經由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國際權威單位,針對重金屬及環境毒素等對健康有害的物質,進行完整測試並嚴格檢驗。值得注意的是,魚油從原料到成品必須經歷製作、充填及包裝等過程,若只是「魚油原料」經國際權威認證還不夠,必須以「最終成品」獲得認證,才能保證安全無虞。此外,如果產品有獲得「後市場監督」的相關認證,則更值得信賴,像是NSF認證每年會突擊檢查工廠兩次,持續地確保產品無毒、無害、標示正確,而不僅是一次性的檢驗。
若要確保魚油的純淨,就要從源頭開始精挑細選,從魚類生長的海域、食物、捕撈過程、萃取流程及成品製造等,每個環節都層層把關,並且有生產和包裝紀錄可供溯源,才值得安心。陳敬睿強調,選擇鯷魚、沙丁魚及鯖魚等接近食物鏈底層魚種的魚油,可減少重金屬累積的風險。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中的EPA及DHA都具有抗發炎效用,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維護心血管、大腦、眼睛、皮膚及關節等部位的健康。
慢性發炎是許多現代病的源頭,魚油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適量補充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及促進代謝,對於身心健康都很有益處。此外,若能慎選兼具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魚油,則更能確保魚油的營養價值可以充分被發揮,安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