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送孩子進入幼兒園時,最關心的往往是課程安排、師資專業與生活照顧。然而,孩子每天待上六到八小時的教室和遊戲間,空氣品質其實同樣深深影響著健康與學習力。
別讓幼兒園的壞空氣 偷走孩子的健康與專注力




臺灣自2011年起推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成為全球第二個將空氣品質立法管理的國家。從大學校園到醫療機構、圖書館、展覽館與運輸場站,許多公共場所都必須符合管制標準。近年來,環境部更將焦點放在「敏感族群」使用的空間,例如長者照護機構與幼兒園。


然而,實際推動卻遇到挑戰。許多幼兒園設施來自舊有建築,並非依幼兒需求設計;擁擠的教室、遊戲區,加上通風不良,常導致二氧化碳快速累積。研究顯示,教室與遊戲間在僅一小時活動後,二氧化碳濃度就可能超過1000ppm,明顯高於理想值。雖然二氧化碳本身不是劇烈的空氣污染物,但它往往代表通風不足,進而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與學習表現。
除了二氧化碳,細菌與真菌濃度過高,也是幼兒園空氣品質的隱憂。研究指出,部分教室空氣中的細菌濃度超過1500 CFU/m³,真菌濃度則超過1000 CFU/m³,超過現行法規建議值。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包含高密度人員聚集、空間動線設計不良,以及廚房與衛生間配置不當。


理想的幼兒園空間,應具備「乾濕分離、活動與安靜區並存、充足通風」等條件,並依照美國冷凍空調工程師協會(ASHRAE)標準,每名幼兒至少需4平方公尺活動空間,才能降低二氧化碳與病菌濃度。若環境過度擁擠,不僅會降低學習效率,還可能增加傳染病與意外事故的風險。

目前國內外尚無能有效「過濾」二氧化碳的方法,因此保持通風、控制人員密度是關鍵。不少幼兒園已開始嘗試自主管理,例如:
- .使用空氣清淨機,過濾懸浮微粒與細菌。
- .搭配除濕機,降低濕度以減少黴菌滋生。
- .規劃合理的室內動線,避免空氣滯留。
這些改善措施雖然無法立刻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展現了「把空氣品質放在首位」的積極態度。它提醒我們:空氣品質管理,絕不僅是法規,而是孩子每天呼吸與成長的基礎。


同樣的關注,也應該延伸到家中。無論廚房油煙、浴室潮濕、過敏原與寵物毛屑,其實都可能影響居家空氣品質。當父母用心挑選幼兒園,守護孩子在校園中的健康時,也別忘了,「家」才是孩子每天待最久的地方,健康的學習力與快樂的童年,就從家中的每一口呼吸開始。
